在半导体晶圆的微观世界里,每一层仅几纳米厚的薄膜,都决定着芯片的性能上限。作为制造这些 “纳米外衣” 的核心装备,薄膜沉积设备堪称半导体产业链的 “金字塔尖”。今天,我们透过三个关键领域,看看这项精密技术如何支撑起万亿级产业。
在芯片内部,数十亿个晶体管靠纳米级金属导线连接,而 PVD 设备正是这条 “电子高速公路” 的铺路机。它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铜、铝等靶材原子以每秒 1000 米的速度轰击到晶圆表面,形成仅 50nm 厚的导电薄膜(相当于红细胞直径的 1/200)。用于 MEMS 制造的 PVD 设备更是 “特殊工种”,在微机电系统的复杂曲面(如悬臂梁、齿轮结构)上,它能实现薄膜均匀性误差<3%,确保微型传感器的信号传输稳定性。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 PVD 设备市场规模达 85 亿美元,随着功率芯片和先进封装的需求爆发,这一数字预计 2028 年将突破 150 亿美元。
在 28nm 以下制程中,芯片晶体管密度提升带来的电容效应,让低 k 介质薄膜成为关键。PECVD 设备通过等离子体激活反应气体,在 300℃低温下即可沉积二氧化硅等薄膜,比传统热 CVD 工艺温度降低 40%,避免了高温对脆弱晶体管结构的损伤。低 k 介质沉积工艺优化正在突破新极限:通过调整射频功率(100-500W)和反应气压(1-10Pa),薄膜孔隙率可控制在 25%-35%,介电常数降至 2.2 以下,相当于在晶体管之间搭建 “空气隔离带”,让信号传输速度提升 20%。这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 7nm 及以下逻辑芯片,支撑起手机处理器的每秒万亿次运算。
曾被美日企业垄断的薄膜沉积设备市场,正迎来 “中国芯” 的破局。2023 年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 15%,在 28nm 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拓荆科技的 PECVD 设备、中微公司的 MOCVD 设备已进入台积电、中芯国际供应链,部分参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如薄膜厚度均匀性≤1.5%,颗粒污染控制<5 个 / 晶圆(200mm)。国产薄膜沉积设备最新进展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针对碳化硅衬底所需的高温沉积(1500℃),北方华创研发的立式外延炉实现了生长速率 10μm/h 以上,缺陷密度<10^4/cm²,助力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商突破 “卡脖子” 瓶颈。在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协同下,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显著,相同性能设备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 60%-70%。
毅睿-芯壹方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MPALD)
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厦门芯壹方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MPALD),可实现<±3%的均匀沉积,微波频率:2.45±0.025 GHz,微波功率:≥3KW连续可调。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卡脖子”难题不仅,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更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提供保障。
从纳米级金属导线的精准铺设,到介电薄膜的低温制备,再到国产设备的技术突围,薄膜沉积设备始终是半导体产业的 “精度标尺”。随着 3D NAND 堆叠层数向 200 层迈进、第三代半导体进入规模化生产,这些 “纳米工匠” 将继续书写芯片制造的精密传奇。
#薄膜沉积设备 #用于 MEMS 制造的 PVD 设备 #低 k 介质沉积工艺优化 #国产设备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