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刻技术的进阶之路
光刻技术堪称芯片制造工艺的核心环节,其发展历程见证了芯片制造从微米级迈向纳米级的伟大跨越。早期,光刻技术受限于光源波长与光学系统精度,分辨率较低,难以满足芯片不断小型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深紫外光刻(DUV)技术应运而生,通过采用波长更短的光源,如 KrF(248nm)和 ArF(193nm)准分子激光,有效提升了光刻分辨率,推动芯片制程进入亚微米和深亚微米时代。
当制程节点推进至 7nm 及以下时,DUV 光刻技术逐渐触及物理极限,极紫外光刻(EUV)技术登上历史舞台。EUV 光刻利用波长极短(13.5nm)的极紫外光作为光源,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精确刻画芯片上更为精细的电路图案,为 3nm、2nm 甚至更先进制程芯片的制造提供了可能。例如,ASML 作为全球 EUV 光刻机的领军企业,其研发的 EUV 光刻机已在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巨头的先进制程生产线中广泛应用,助力这些企业实现了芯片制造工艺的重大突破。台积电凭借 EUV 光刻技术,成功实现了 7nm、5nm、3nm 等先进制程芯片的量产,不断提升芯片的集成度与性能,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芯片的迫切需求。
除了 EUV 光刻技术,纳米压印光刻(NIL)等新兴光刻技术也在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NIL 技术通过模具压印的方式将图案复制到光刻胶上,避免了传统光刻中光的衍射和散射问题,有望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成本。日本佳能公司在 NIL 技术领域成果斐然,其研发的设备已可实现 7nm 芯片的量产,成本仅为传统光刻技术的三分之一,为芯片制造工艺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
二、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
材料在芯片制造工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为突破传统工艺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芯片制程不断缩小,传统硅基材料在电子迁移率、击穿电场等性能方面逐渐接近物理极限,难以满足未来芯片对高性能、低功耗的严苛要求。为此,科研人员积极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以及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二维材料。
SiC 和 GaN 材料具有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等优异特性,使其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相较于传统硅基功率器件,SiC 和 GaN 功率器件能够在更高的电压、温度和频率下工作,且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可显著提升功率转换效率,减小器件尺寸和重量。在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器、逆变器以及 5G 基站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等领域,SiC 和 GaN 功率器件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特斯拉在其部分车型的逆变器中采用了 SiC MOSFET,大幅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全球众多 5G 基站也纷纷采用 GaN 射频功率放大器,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结构和电学性能,在芯片制造领域同样备受关注。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电子迁移率,是硅材料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有望成为未来高性能晶体管的理想沟道材料。石墨烯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机械性能和热导率,可用于制造芯片的互连导线、散热材料等。虽然目前二维材料在大规模应用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材料制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但相关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未来芯片制造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例如,部分科研团队已成功在实验室中制备出基于碳纳米管的晶体管,并展示出优异的电学性能,为其后续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晶体管结构的创新变革
晶体管作为芯片的基本组成单元,其结构的创新对于提升芯片性能至关重要。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传统平面晶体管结构逐渐暴露出短沟道效应、漏电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芯片的性能和功耗。为应对这些挑战,业界相继研发出一系列新型晶体管结构,如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全环绕栅晶体管(GAAFET)等。
FinFET 结构于 2003 年由台积电首次提出,并在 2011 年实现量产,成为芯片制造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FinFET 通过在硅衬底上生长出垂直的鳍状结构作为晶体管的沟道,增加了沟道与栅极的接触面积,有效抑制了短沟道效应,降低了漏电电流,提升了晶体管的性能和能效。自 FinFET 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 22nm 及以下制程的芯片中,推动了芯片性能的大幅提升。例如,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企业在其主流芯片产品中均采用了 FinFET 技术,使得芯片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运算速度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制程节点向 2nm 及以下迈进,FinFET 结构也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GAAFET 结构应运而生。GAAFET 采用纳米线或纳米带等结构,实现了栅极对沟道的全环绕控制,进一步增强了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相比 FinFET 能更好地抑制短沟道效应,降低功耗,提升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目前,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均在积极研发 GAAFET 技术,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英特尔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批量生产采用 18A 制程工艺(对应 1.8 纳米)的产品,其 18A 工艺采用了 RibbonFET(一种 GAAFET 结构)闸极全环绕晶体管与 PowerVia 背面供电技术,有望在 AI 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台积电也预计在 2025 年下半年量产 2nm 制程(N2),其 2nm 工艺首次采用环栅(GAA)晶体管架构,与 3nm 节点相比,性能可提高 10% - 15%,功耗可降低高达 30%。
四、芯片制造工艺面临的挑战
1、物理极限的严峻制约
随着芯片制程不断逼近原子尺度,诸多物理效应开始对芯片制造工艺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其中,量子隧穿效应尤为突出。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具有一定概率穿越原本无法逾越的势垒,导致芯片出现漏电现象。漏电不仅增加了芯片的功耗,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会产生额外的热量,影响芯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克服量子隧穿效应带来的挑战,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新的物理机制和材料特性,探索全新的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以有效抑制漏电电流,确保芯片在微小尺寸下仍能正常工作。
此外,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芯片内部的电子迁移现象也日益严重。电子在金属互连导线中高速运动时,会与金属原子发生碰撞,导致金属原子逐渐迁移,从而使导线出现空洞或短路等问题,影响芯片的性能和寿命。为解决电子迁移问题,需要研发新型的互连材料和结构,提高互连导线的抗电子迁移能力,同时优化芯片的散热设计,降低芯片内部的温度,减少电子迁移的发生概率。
2、成本压力的持续攀升
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从研发到量产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先进制程芯片制造所需的设备极其昂贵。以 EUV 光刻机为例,其单台售价高达数亿欧元,且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成本也十分惊人。此外,芯片制造过程中还需要大量先进的刻蚀设备、沉积设备、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换代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台积电在先进制程研发上的投入逐年递增,2024 年其资本预算约为 380 亿至 42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于先进制程技术研发及相关设备采购。
另一方面,先进制程芯片制造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且材料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例如,制造 7nm 及以下制程芯片需要使用高纯度的硅片、特殊的光刻胶、新型的半导体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同时,随着制程的不断缩小,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废品率也有所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芯片制造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与材料供应商的合作,共同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材料。
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面向7nm以下先进工艺的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MW-PEALD)系统,技术核心为自主设计的谐振导波腔,利用2.45GHz微波电源激发高密度、均匀的低温等离子体,实现了大尺寸晶圆条件下薄膜厚度和界面质量的精准可控,能够有效降低器件制造过程中界面缺陷及颗粒污染等问题。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3、产业链协同的复杂难题
芯片制造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和众多企业的协同合作,产业链的协同难度极大。从上游的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到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的封装测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芯片制造的进程和质量。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光刻机制造、先进半导体材料生产、芯片设计软件研发等,全球市场仍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这不仅增加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难度,也使得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光刻胶作为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光刻的精度和芯片的良率。目前,日本企业在光刻胶市场占据了全球 90% 的份额,其配方的稳定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难以在短期内与之竞争。一旦光刻胶供应出现问题,将对全球芯片制造产业造成严重冲击。此外,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也对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环节的企业需要紧密合作,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才能确保芯片制造工艺的顺利推进和芯片产品的性能提升。
尽管芯片制造工艺面临着重重挑战,但随着全球科研人员和产业界的不断努力,技术突破也在持续涌现。未来,芯片制造工艺将朝着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小尺寸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产业链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推动芯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球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芯片# #原子层沉积 #光刻机 #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