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技术持续演进的历程中,二维半导体芯片正迅速崛起,成为学界与产业界共同瞩目的焦点。传统硅基半导体芯片在摩尔定律的推进下,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逐渐逼近物理极限,面临着诸如量子隧穿效应加剧、漏电增加、制程工艺难度飙升以及制造成本高昂等棘手难题,严重限制了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二维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原子级结构与卓越性能,为突破这些瓶颈带来了新曙光,开启了半导体芯片发展的全新篇章。
二维半导体材料特性:突破传统束缚
二维半导体材料,如二硫化钼(MoS₂)、二硒化钨(WSe₂)、石墨烯等,具有原子级的超薄厚度,通常仅为单个或几个原子层,呈现出与传统三维半导体截然不同的物理特性。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从电学性能来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在二维平面内具有极高的迁移率,能够实现快速的电荷传输,这为提升芯片的运算速度奠定了基础。以二硫化钼为例,其电子迁移率在特定条件下可比传统硅材料高出数倍,大大降低了电子在器件中传输的时间延迟。同时,由于二维材料的原子级厚度,量子限域效应显著,使得电子态密度分布发生改变,可实现对载流子的精准调控,有效抑制短沟道效应,从而降低芯片的漏电功耗,大幅提升芯片的能效比。
在物理结构上,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原子层间通过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材料一定的柔韧性,为开发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拓展了芯片的应用场景,如可穿戴电子设备、柔性显示屏等。此外,二维材料表面无悬挂键,减少了表面散射,进一步提升了电子输运的效率与稳定性。
研发成果涌现:从理论迈向实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在二维半导体芯片的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众多成果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二维半导体技术潜力的认知。
2025 年 4 月,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 32 位 RISC-V 架构微处理器 “无极(WUJI)”,这一成果堪称二维半导体芯片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芯片基于单层二硫化钼材料打造,不依赖先进的极紫外光刻(EUV)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特色集成工艺,集成了高达 5900 个晶体管,一举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二维半导体数字电路集成度仅 115 个晶体管的纪录,实现了从材料、架构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经测试,“无极” 芯片在 1kHz 时钟频率下,能够串行实现 37 种 32 位 RISC-V 指令,满足 32 位 RISC-V 整型指令集(RV32I)要求,反相器良率高达 99.77%,展现出单级高增益和关态超低漏电等优异性能,其集成工艺优化程度和规模化电路验证结果均达到国际同期最优水平。
来源:复旦大学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于 2023 年研发出弹道二维硒化铟(InSe)晶体管,成为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越英特尔商用最先进的硅基晶体管,为高性能二维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同年,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欣然教授团队通过设计 - 工艺协同优化,开发出空气隔墙晶体管结构,大幅降低寄生电容,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 GHz 频率的二维半导体环形振荡器电路,并对二维半导体应用于 1nm 节点集成电路的潜力与技术路径进行了预测,为二维半导体在未来先进制程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全球半导体巨头也纷纷布局二维半导体领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将二维半导体列为 3 - 5 纳米节点后硅基替代方案的重点研究方向,欧洲微电子中心(IMEC)更是明确将其视为 1 纳米及以下节点的重要材料体系,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加速二维半导体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工艺创新突破:攻克制造难题
二维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硅基芯片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需要一系列创新工艺来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从材料到芯片的高效转化。
在材料生长环节,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是目前制备二维半导体材料的主流方法。然而,如何实现大面积、高质量、均匀性良好的二维材料生长,仍是一大挑战。科研人员通过优化 CVD 设备的反应腔结构、精确控制反应气体流量、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以及采用新型催化剂等手段,不断提升二维材料的生长质量与面积。例如,部分研究团队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特定衬底上成功生长出大面积、高质量的二硫化钼单晶薄膜,为后续芯片制造提供了优质材料基础。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化学气相沉积(CVD)+电子枪+热蒸镀+手套箱系统
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光刻、刻蚀、掺杂等关键工艺也需针对二维材料特性进行优化创新。由于二维材料的原子级厚度,传统光刻技术中的光刻胶选择、曝光剂量控制以及刻蚀过程中的刻蚀速率、刻蚀选择性等都需要精细调整,以避免对材料造成损伤并确保图案转移的精度。一些团队采用电子束光刻、极紫外光刻等先进光刻技术,并结合原子层刻蚀、反应离子刻蚀等高精度刻蚀工艺,实现了对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精准加工。在掺杂工艺方面,离子注入、分子束外延等方法被用于精确控制二维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与类型,但由于二维材料的特殊结构,如何实现均匀、可控的掺杂依旧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掺杂机制与工艺手段。
此外,二维半导体芯片制造还面临着与衬底材料的兼容性、金属电极与二维材料的欧姆接触等问题。通过研发新型的衬底材料与界面修饰技术,以及优化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可以有效改善材料间的界面特性,降低接触电阻,提升芯片整体性能。在封装环节,鉴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原子级厚度与柔韧性,需要开发专门的封装技术,以保护芯片免受外界环境影响,同时实现高效的电气连接与散热,确保芯片在复杂应用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应用前景广阔:多元领域崭露头角
二维半导体芯片凭借其独特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
在物联网(IoT)领域,海量的传感器节点需要长期稳定运行且功耗极低,二维半导体芯片的超低功耗特性使其成为理想之选。这些芯片能够以极低的能耗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传输,大大延长了物联网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推动物联网向更加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可将二维半导体芯片应用于智能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家居控制节点等设备中,实现高效、节能的数据交互与设备控制。
边缘计算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模式,强调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上进行实时数据处理,以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高响应速度并保障数据安全。二维半导体芯片的高性能与低功耗优势使其在边缘计算设备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在智能摄像头、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单元等设备中,二维半导体芯片能够在本地快速处理大量图像、视频、传感器数据等,满足边缘计算对实时性与能效的严格要求,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行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对高效、低功耗的 AI 推理芯片需求日益增长。二维半导体芯片在 AI 推理场景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尤其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在智能语音助手、智能音箱、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终端产品中,二维半导体芯片可在低功耗状态下快速执行 AI 推理任务,实现语音识别、图像分类、健康数据监测分析等功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与应用。
在柔性电子领域,二维半导体芯片的柔韧性使其能够与柔性基板相结合,制造出可弯曲、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如柔性显示屏、可穿戴电子皮肤等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形态,还能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可弯曲的二维半导体芯片显示屏能够实现屏幕的任意折叠与卷曲,拓展了电子设备的设计空间与应用场景;可穿戴电子皮肤则可贴合人体皮肤,实时监测人体生理信号,为医疗健康、运动监测等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产业发展推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尽管二维半导体芯片在研发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从技术层面来看,虽然在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目前二维半导体芯片的整体性能与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工艺的重复性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也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入研究二维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器件机制,优化现有工艺,探索新的技术路径,以实现二维半导体芯片性能的全面提升与制造工艺的成熟稳定。同时,建立标准化的测试与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评估二维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促进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材料供应商应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大尺寸、低成本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满足芯片制造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需求;设备制造商需针对二维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研发专用的设备与工具,提升设备的精度、效率与稳定性。另一方面,芯片设计企业要充分挖掘二维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优势,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产品,并与终端应用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二维半导体芯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推动产品的市场化应用。
而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是利用微波能量激发等离子体,通过周期性交替引入前驱体和反应气体,在基底表面实现原子级别的薄膜沉积。微波等离子体具有高密度、低电子温度和高反应活性的特点,可有效促进前驱体分解和薄膜的致密生长,从而显著提升沉积速率和材料质量。高效的等离子体激发能力和出色的工艺控制水平,特别适合于高纯度、低缺陷密度和低温沉积薄膜的制备。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政府部门在二维半导体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如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产业基金支持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本投入到二维半导体领域。此外,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原集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二维半导体产业化推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2025 年 6 月 13 日,原集微宣布启动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计划在 2026 年实现硅基 28 纳米性能的二维半导体集成芯片,并完成与硅基材料的异质集成,到 2029 年全球量产首款基于二维材料的低功耗边缘算力芯片。该工艺线的启动,将围绕二维半导体材料,重点突破大面积高质量二维单晶晶圆的材料和工艺协同优化,攻克二维半导体材料和硅基工艺的兼容性问题,开发二维集成电路关键核心工艺,为二维半导体芯片的产业化奠定重要基础。
二维半导体芯片作为半导体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独特的材料特性、不断涌现的研发成果、持续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有望重塑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尽管在产业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二维半导体芯片必将逐步克服困难,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全球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开启半导体芯片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二维材料##原子层沉积##芯片##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