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遇冷,钠电升温 —— 新能源电池市场格局大洗牌

锂电遇冷,钠电升温 —— 新能源电池市场格局大洗牌

2025-07-10 09:00·厦门毅睿科技


当碳酸锂价格从 2022 年的 56 万元 / 吨暴跌至 2023 年的 10 万元 / 吨以下,锂离子电池行业的 “黄金时代” 似乎按下了暂停键。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却迎来了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多条 GWh 级生产线密集落地,一场新能源电池市场的格局重塑正在悄然上演。

锂电行业的 “降温” 信号


厦门毅睿科技-干法电极电池实验室制备方案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遇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原材料端看,碳酸锂、钴、镍等关键资源的价格剧烈波动,让电池企业的成本控制陷入困境。2022 年碳酸锂价格的疯狂上涨,倒逼下游车企纷纷涨价,直接抑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而 2023 年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又导致电池企业库存减值、利润缩水,整个产业链陷入 “买涨不买跌” 的观望情绪。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锂离子电池的增长瓶颈逐渐显现。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叠加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头部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2023 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速较上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部分二线电池企业甚至出现停产减产的情况。在储能领域,虽然需求仍在增长,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隐患和成本压力,让行业开始寻找更合适的替代方案。

技术路线的固化也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迭代,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逐渐逼近理论极限,从 18650 到 21700 再到 4680 电池,每一次技术突破带来的性能提升越来越小。同时,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商业化仍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钠电产业的 “升温” 轨迹

与锂电的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钠离子电池在 2023 年迎来了产业化的 “爆发期”。这条曾被视为 “备胎” 的技术路线,正凭借资源优势和成本潜力,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

从技术突破来看,钠离子电池的性能指标持续改善。正极材料方面,层状氧化物体系的能量密度已突破 160mAh/g,聚阴离子化合物的循环寿命超过 3000 次;负极材料领域,硬碳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提升至 90% 以上,解决了钠离子电池长期存在的容量短板。电解质和隔膜技术的创新,更让钠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化进程加速是钠电升温的核心标志。2023 年,中科海钠 1GWh 生产线正式投产,宁德时代宣布钠电产业化进入倒计时,传艺科技、维科技术等企业的钠电项目相继落地,全年钠离子电池规划产能突破 50GWh。这些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了规模化生产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为钠电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支持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研发,欧盟 “电池护照” 制度的实施则倒逼企业寻找更可持续的电池方案。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江苏、安徽等地设立专项基金,推动钠电产业链集聚发展。

市场格局的重构逻辑

锂电与钠电的此消彼长,正在重构新能源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基于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分工。

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正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其低成本优势(材料成本比锂电低 30% 以上)和长循环特性,使其成为大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2023 年国内首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青海投运,验证了其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的可行性。随着电价机制的完善,钠电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从目前的 1% 提升至 2025 年的 10%。

低速电动车市场成为钠电商业化的 “试验田”。电动两轮车、低速四轮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正率先采用钠离子电池。2023 年下半年,搭载钠电的电动自行车陆续上市,售价较锂电车型低 200-300 元,市场接受度远超预期。预计到 2024 年,钠电在低速车领域的装机量将突破 5GWh。

动力电池领域则呈现 “锂主钠辅” 的混合格局。钠离子电池目前的能量密度(120-160Wh/kg)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需求,但在 A00 级小车和商用车领域已开始试点。某车企推出的搭载钠电的微型电动车,续航里程达到 200 公里,售价不足 5 万元,上市首月订单突破 1 万辆。随着高能量密度钠电技术的成熟,这种应用边界有望进一步扩大。

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生产线设备研发与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以“顾客至上,毅睿进取”为服务宗旨,依托专业研发团队和先进生产工艺,为锂电池制造企业及高校相关实验室提供从设备研发、生产到生产线建设的全流程服务,助力客户实现高效、稳定的小批量科研实验及规模化生产。

在锂电池领域,公司核心业务涵盖锂电池制造及检测设备研发生产线建设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室科研设备配套。其整体实验线建设方案以模块化设计为特色,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定制产线布局,覆盖电极制备、电芯组装、化成分容等关键环节,同时集成智能化检测系统,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此外,公司还提供技术咨询与设备运维支持,形成“研发-交付-服务”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锂/钠离子电池整体实验线建设方案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产业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

这场电池市场的大洗牌,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暗藏着诸多挑战。对于钠电产业而言,规模化生产仍是最大的难题。目前钠电材料的一致性控制难度较大,电极制备工艺与锂电存在差异,导致生产线良率普遍低于 80%。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专属的材料标准和工艺体系。

原材料体系的重构也面临挑战。钠离子电池所需的钠资源虽然丰富,但高纯度碳酸钠、氯化钠的提纯技术仍被少数企业垄断。正极材料所需的铁、铜等资源,也可能因需求激增引发新的供应链风险。构建稳定的钠电原材料体系,需要提前布局资源开发和材料制备能力。

对于锂电产业来说,这场变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应对钠电的冲击,磷酸锰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 200Wh/kg,成本较三元电池降低 15%;4680 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也为锂电性能提升开辟了新路径。同时,锂电企业纷纷跨界布局钠电,形成 “一主一辅” 的双轨发展模式。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锂电与钠电的协同发展将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 “多元电池时代”。未来的电池市场,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独霸天下,而是多种技术路线根据应用场景优化组合的生态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不仅能降低新能源产业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还能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当第一条钠电生产线的机械臂开始运转,当锂电企业的研发中心响起新型材料的测试警报,新能源电池市场的大洗牌已然开启。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那些既能坚守技术创新,又能洞察市场需求的企业;而对于整个新能源产业而言,这无疑是迈向更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一步。


#行业发展#厦门毅睿科技#电池#软包#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


返回上一级
推荐阅读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基于自限制表面反应的薄膜制备技术,通过交替脉冲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逐层生长原子级精度的薄膜。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前驱体与基底表面的化学吸附饱和特性,实现单原子层的可控沉积。每个反应循环包含四个步骤:前驱体A脉冲、惰性气体
半导体如何改变世界?从手机到医疗,揭秘其7大核心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一、半导体的应用无处不在1.计算与通信: CPU/GPU(电脑/手机处理器)、内存、存储芯片、通信芯片(WiFi/蓝牙/5G)。2.消费电子: 手机、平板、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智能手表。3.工业与汽车: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汽车引擎控制、安全气囊、ABS、自动驾驶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
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国方案出炉,优势在哪里?
中国在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提出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方案,凭借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设计,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颠覆性材料特性解决行业痛点负热膨胀与结构自修复能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首次发现富锂锰基材料在受热时呈现反常收缩(负热膨胀)的特性中国科学院。这种特性可通过温度或电化学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MPALD)的核心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1.核心概念:原子层沉积:首先,需要理解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什么。ALD 是一种精密的薄膜沉积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交替、自限制的表面化学反应,在基底上逐层生长薄膜。每个反应循环通常包含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步骤:前驱体A脉冲:第一种前驱体
薄膜沉积,这门在微观尺度上“添砖加瓦”的精妙艺术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科技的核心领域,从微小的芯片到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从手机屏幕到航天器的防护层,一种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着无数创新——这就是薄膜沉积技术。它如同微观世界的精密“画笔”,在各类基底表面“绘制”出厚度从纳米到微米级的超薄材料层,赋予基体全新的光学、电学、机械或化学
ALD赋能未来产业
当台积电在其最新的2纳米制程中精准控制原子级薄膜厚度时,当特斯拉4680电池通过纳米涂层显著提升能量密度时,当柔性折叠屏手机呈现前所未有的耐用性时——在这些尖端技术的幕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正悄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可精确控制薄膜厚度与成分的表面工程技术,ALD通过交替通入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
软包电池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当我们打开智能手机、启动新能源汽车,甚至使用便携式储能设备时,软包电池凭借其轻薄柔韧的形态,悄然成为现代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载体。随着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断突破,新一代软包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存储的未来图景。&n
我国清华大学研制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突破“内存墙”瓶颈
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宣布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核心意义在于验证并推进了“存算一体”这一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范式。第一章:以下是其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一 、突破“内存墙”瓶颈,实现计算能效的指数级提升
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未来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材料体系方面,富锂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在电池设计方面,结构创新(如CTP、刀片电池)和系统集成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智能化也是重要趋势,通过植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此外,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替代技
真空镀膜,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
真空镀膜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这种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将材料以原子或分子形式沉积到基材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多样化,真空镀膜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多个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工具。电子与半导体行业在电子与半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377469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