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周期律:低谷之后,何时迎来新拐点?

半导体行业周期律:低谷之后,何时迎来新拐点?

2025-07-08 17:00·厦门毅睿科技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真空镀膜设备

半导体行业,作为现代科技产业的基石,其发展态势犹如波涛起伏的浪潮,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回顾往昔,2015—2024 这十年间,半导体产业历经三个完整周期,销售额在跌宕起伏中接连突破 4000 亿、5000 亿、6000 亿美元大关。在每个周期内,行业在需求增长、供需平衡、供过于求、库存去化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而如今,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关键节点,亟待探寻下一个增长拐点。

跌宕起伏:半导体行业的周期过往

2015—2018 年:从低谷迈向繁荣

2015 年,半导体产业受市场需求不振、美元走强以及行业自身周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年销售额较 2014 年出现小幅下滑,行业陷入短暂低迷。但市场的韧性与活力很快显现,2016 年年中,半导体产业触底反弹,开始发力增长,PC / 计算机和通信终端贡献了 61% 的市场需求,工业和汽车领域增速尤为显著,全年销售额一举超越 2014 年,创下历史新高。2017 年,存储器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主力军,销售额较 2016 年大幅增加 21.6%,其中 DRAM 增长 76.8%,NAND 增长 47.5%,全球各区域市场年度销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8 年,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得以延续,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总出货量首次突破 1 万亿颗,行业步入繁荣的巅峰。

2019—2022 年上半年:挑战中砥砺前行

2019 年,全球贸易动荡、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等不利因素集中爆发,使半导体行业遭受重创,年度销售额出现自 2001 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作为周期 “晴雨表” 的存储芯片销售额下降 32.6%,其中 DRAM 销售额下降 37.1%,NAND 销售额下降 25.9%。然而,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复杂影响。

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部分厂商生产计划被迫调整,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线上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对网络信息产品需求激增,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21 年,全球 “缺芯潮” 愈演愈烈,推动半导体销售额激增 26.2%,成功突破 5000 亿美元大关,半导体公司纷纷大幅提升产量。汽车领域的芯片紧缺更是推动模拟芯片销售额年增 33.1%,汽车集成电路销售额同比增长 34.3%,达到 264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2 年上半年,半导体月度销售额在 5 月份达到该年度最高点,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危机已悄然埋下伏笔。

2022 年下半年 —2024 年:走出低谷,曙光初现

从 2022 年年中开始,半导体产业陷入周期性下滑。通货膨胀、地缘贸易摩擦以及疫情的持续影响,致使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大幅增加,消费者支出锐减,半导体需求出现剧烈波动。2023 年初,销售额持续低迷,行业笼罩在阴霾之下。不过,从下半年开始,行业逐渐展现出复苏迹象,开始反弹回升。2024 年,半导体销售额波动回升,月度销售额于 8 月首次超过 2022 年 5 月的纪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销售额首次突破 6000 亿美元,DRAM 销售额更是激增 82.6%,行业逐步走出低谷,曙光初现。

迷雾重重:探寻新拐点的阻碍因素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是影响半导体行业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经济增长的放缓或不稳定,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进而抑制对消费电子、汽车等终端产品的需求,而这些领域恰恰是半导体的主要应用市场。例如,在经济下行阶段,消费者可能会推迟更换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计划,使得相关厂商对半导体芯片的采购需求减少。同时,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政策的调整等,也会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运行造成冲击,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延缓新拐点的到来。

技术创新瓶颈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能开启新的增长周期。然而,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向更小尺寸推进,技术研发难度呈指数级增长,研发成本也大幅攀升。目前,在 3nm、2nm 等先进制程领域,面临着诸如量子隧穿效应、芯片散热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些难题若无法有效攻克,将限制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制约行业发展。此外,在存储芯片、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方面,也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但当前技术创新的速度有所放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新拐点的出现。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

该系统由厦门毅睿科技自主设计的谐振导波腔,利用2.45GHz微波电源激发高密度、均匀的低温等离子体,实现了大尺寸晶圆条件下薄膜厚度和界面质量的精准可控,能够有效降低器件制造过程中界面缺陷及颗粒污染等问题。

产能过剩隐忧

在行业上行周期,为满足市场需求,半导体企业往往会大规模扩充产能。但由于产能建设存在较长的周期,从规划、建设到最终投产,通常需要 2 - 4 年时间,这就容易导致产能投放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同步。当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时,前期过度扩张的产能就会引发产能过剩问题。例如,在 2022 - 2023 年,由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部分半导体企业出现了库存积压、产能利用率下降的情况,企业不得不通过减产、降价等方式去库存,这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复苏节奏,对新拐点的形成构成压力。

曙光初现:驱动新拐点的积极力量

AI 引领新需求浪潮

生成式 AI 的迅猛发展,为半导体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增长动力。以英伟达为例,其作为最大数据中心 GPU 供应商,凭借 AI 领域的优势,市值一度突破 3.6 万亿美元,带动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复苏增长。AI 对算力的极高要求,使得数据中心对 GPU、HBM 等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拉动了先进制程、先进封装、电源管理等一系列相关环节和产品的发展。2025 年初,Deepseek 大模型的火爆,再次点燃了算力芯片市场的热情,龙芯中科、华为等国内外众多芯片企业纷纷积极布局,这将持续推动半导体行业需求的增长,有望成为行业新拐点的重要驱动力。

新兴应用领域崛起

除 AI 领域外,汽车电子、物联网、5G 通信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半导体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汽车电子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汽车对各类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从功率半导体用于电池管理系统,到传感器芯片用于环境感知,再到计算芯片用于自动驾驶决策,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物联网的兴起,使得数以百亿计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对低功耗、高性能的半导体芯片需求激增。5G 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应用推广,也需要大量的 5G 基站芯片、终端设备芯片等支持。这些新兴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将为半导体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助力行业迎来新拐点。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全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美国的《芯片法案》虽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波折,但仍吸引了英特尔、台积电等众多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推动了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中国通过国家大基金等政策工具,大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取得了显著进展,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同时,半导体行业内的产业整合也在不断加剧,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行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行业新拐点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新拐点何时降临

综合当前行业的发展态势,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复苏的关键阶段,新拐点的到来已初现端倪。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AI、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势头强劲,且有望在未来持续保持,将逐步消化行业过剩产能,推动供需关系重新走向平衡。技术创新方面,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各大半导体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先进制程、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随着技术难题的逐步攻克,有望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政策层面,各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整合也在有序推进,将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众多市场研究机构也给出了积极的预测。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计 2025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达到 69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2%。从 2023Q3 开始,存储板块连续 4 个季度价格持续上涨,归结于供给端控产驱动的涨价,目前各厂家产能利用率基本达到 80 - 90%,预计 2024H2 存储板块处于供需平衡状态,可能有结构性紧缺;到 2025 年 AI 带动存储需求增长明显,需求侧拉动导致存储将继续涨价。

由此可见,半导体行业距离新拐点的到来或许已并不遥远,预计在未来 1 - 2 年内,随着上述积极因素的持续发酵,行业有望正式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开启新的辉煌篇章。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经济波动、技术创新进展、国际贸易形势等都可能对新拐点的出现时间和行业复苏的力度产生影响,半导体企业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芯片 #半导体#薄膜沉积#原子层沉积#二维材料#ald#pvd#厦门毅睿科技


返回上一级
推荐阅读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基于自限制表面反应的薄膜制备技术,通过交替脉冲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逐层生长原子级精度的薄膜。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前驱体与基底表面的化学吸附饱和特性,实现单原子层的可控沉积。每个反应循环包含四个步骤:前驱体A脉冲、惰性气体
半导体如何改变世界?从手机到医疗,揭秘其7大核心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一、半导体的应用无处不在1.计算与通信: CPU/GPU(电脑/手机处理器)、内存、存储芯片、通信芯片(WiFi/蓝牙/5G)。2.消费电子: 手机、平板、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智能手表。3.工业与汽车: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汽车引擎控制、安全气囊、ABS、自动驾驶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
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国方案出炉,优势在哪里?
中国在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提出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方案,凭借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设计,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颠覆性材料特性解决行业痛点负热膨胀与结构自修复能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首次发现富锂锰基材料在受热时呈现反常收缩(负热膨胀)的特性中国科学院。这种特性可通过温度或电化学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MPALD)的核心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1.核心概念:原子层沉积:首先,需要理解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什么。ALD 是一种精密的薄膜沉积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交替、自限制的表面化学反应,在基底上逐层生长薄膜。每个反应循环通常包含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步骤:前驱体A脉冲:第一种前驱体
薄膜沉积,这门在微观尺度上“添砖加瓦”的精妙艺术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科技的核心领域,从微小的芯片到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从手机屏幕到航天器的防护层,一种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着无数创新——这就是薄膜沉积技术。它如同微观世界的精密“画笔”,在各类基底表面“绘制”出厚度从纳米到微米级的超薄材料层,赋予基体全新的光学、电学、机械或化学
ALD赋能未来产业
当台积电在其最新的2纳米制程中精准控制原子级薄膜厚度时,当特斯拉4680电池通过纳米涂层显著提升能量密度时,当柔性折叠屏手机呈现前所未有的耐用性时——在这些尖端技术的幕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正悄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可精确控制薄膜厚度与成分的表面工程技术,ALD通过交替通入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
软包电池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当我们打开智能手机、启动新能源汽车,甚至使用便携式储能设备时,软包电池凭借其轻薄柔韧的形态,悄然成为现代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载体。随着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断突破,新一代软包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存储的未来图景。&n
我国清华大学研制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突破“内存墙”瓶颈
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宣布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核心意义在于验证并推进了“存算一体”这一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范式。第一章:以下是其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一 、突破“内存墙”瓶颈,实现计算能效的指数级提升
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未来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材料体系方面,富锂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在电池设计方面,结构创新(如CTP、刀片电池)和系统集成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智能化也是重要趋势,通过植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此外,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替代技
真空镀膜,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
真空镀膜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这种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将材料以原子或分子形式沉积到基材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多样化,真空镀膜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多个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工具。电子与半导体行业在电子与半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377469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