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芯片制造的精密流程中,金属化层的制备是决定芯片电气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环节。而磁控溅射与电子束蒸发作为金属化层镀膜的两大核心工艺,各自凭借独特的技术原理与性能优势,在芯片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深入对比这两种工艺,不仅有助于理解半导体制造的技术细节,也能为行业选择更适配的方案提供参考。
一、技术原理:物理手段的不同演绎
(一)磁控溅射:离子轰击下的原子迁移
磁控溅射基于等离子体物理原理,在真空环境中,通过在靶材表面施加磁场与电场,形成正交电磁场。当惰性气体(如氩气)通入腔室后,在电场作用下电离产生等离子体,其中的氩离子在电场加速下高速轰击靶材表面。靶材原子或分子在离子的撞击下获得足够能量,脱离靶材表面并向基底迁移,最终在芯片晶圆表面沉积形成金属薄膜。
磁控溅射技术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磁控溅射的独特之处在于磁场对电子的约束作用。电子在正交电磁场中做螺旋运动,延长了在等离子体区域的停留时间,增加了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概率,从而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离化率,使得更多氩离子产生,显著提升了溅射效率。这种技术可以对多种金属及合金进行溅射,如铜、铝、钛、钨等,满足芯片金属化层对不同材料的需求。
磁控溅射工作原理图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二)电子束蒸发:热能驱动的物质升华
电子束蒸发则是利用电子束作为热源,将金属靶材加热至高温使其汽化。在高真空环境下,电子枪发射高能电子束,聚焦轰击靶材表面。电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使靶材温度迅速升高,达到其熔点和沸点,金属原子获得足够能量脱离固态束缚,以蒸汽形式逸出,并在基底表面凝结形成薄膜。
电子束蒸发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该工艺的核心在于精确控制电子束的能量和聚焦位置,以调节靶材的蒸发速率和蒸发区域。电子束蒸发适用于高熔点金属(如钼、钽)以及一些纯金属材料的沉积,能够实现较高的沉积速率,尤其在需要制备较厚金属层时具有一定优势。
二、性能对比:精度、效率与成本的权衡
(一)薄膜质量:均匀性与致密度的差异
磁控溅射在薄膜均匀性和致密度方面表现出色。由于等离子体均匀分布在靶材表面,且原子或分子以较高的动能沉积在基底上,形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致密结构。在复杂三维结构的芯片表面,如高深宽比的通孔(TSV)和沟槽,磁控溅射能够实现较为均匀的薄膜沉积,有效保障金属化层的电气连接性能。
相比之下,电子束蒸发的薄膜均匀性相对较差。蒸发过程中,金属原子从靶材表面以余弦定律分布的方式逸出,导致在基底不同位置的沉积速率存在差异,容易出现边缘厚、中心薄的现象。此外,电子束蒸发形成的薄膜致密度也较低,原子沉积时动能较小,相互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较多的孔隙,可能影响金属化层的导电性和抗电迁移能力。
(二)沉积速率:效率的高低之分
电子束蒸发在沉积速率上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增加电子束的功率,能够快速提高靶材的蒸发速度,在短时间内沉积较厚的金属薄膜,适合对沉积速率要求较高、对薄膜均匀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芯片中,若对金属化层的精度要求不是极高,电子束蒸发可以凭借其高效的沉积速率降低生产成本。
磁控溅射的沉积速率相对较慢,但其可以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气体流量、磁场强度、溅射功率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在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中,虽然磁控溅射的沉积速率不及电子束蒸发,但其在薄膜质量上的优势使其成为更优选的工艺,尤其是在对金属化层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情况下。
(三)工艺成本:设备与材料的投入差异
磁控溅射设备相对复杂,包含磁场发生装置、等离子体控制单元等部件,设备购置成本较高。同时,磁控溅射过程中需要使用惰性气体,且靶材利用率较低(通常只有 30% - 40%),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控溅射的工艺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够有效降低废品率,从长期来看,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成本优势。
电子束蒸发设备相对简单,主要由电子枪、真空系统和加热装置组成,设备投资成本较低。但电子束蒸发对靶材的纯度要求极高,高纯度的金属靶材价格昂贵,且在蒸发过程中容易产生飞溅现象,造成靶材浪费,增加了材料成本。此外,电子束蒸发的工艺控制难度较大,需要精确调节电子束参数,否则容易影响薄膜质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应用场景:因需而选的工艺抉择
(一)先进制程芯片:磁控溅射的主场
在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中,金属化层对薄膜的均匀性、致密度和精度要求达到了纳米级甚至更高水平。磁控溅射凭借其出色的薄膜质量控制能力,成为金属互连层和阻挡层沉积的主流工艺。例如,在铜互连工艺中,磁控溅射用于沉积铜种子层和扩散阻挡层(如氮化钛 TiN),能够确保铜在晶圆表面均匀生长,防止铜原子扩散到半导体材料中,影响芯片性能。同时,在晶体管栅极金属化等关键环节,磁控溅射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提供保障。
溅射沉积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二)特定需求领域:电子束蒸发的用武之地
电子束蒸发在一些特定场景中仍具有应用价值。在功率器件制造中,由于对金属化层的厚度要求较高,且对均匀性的要求相对宽松,电子束蒸发可以快速沉积较厚的金属层,满足功率器件的电气性能需求。此外,在一些研发实验和小批量生产中,电子束蒸发设备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快速实现不同金属材料的沉积,方便进行工艺探索和样品制备。
电子束蒸镀系统
电子束蒸镀系统内部图
电子束蒸镀系统内部图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四、未来发展:技术融合与创新突破
随着半导体芯片向更先进制程发展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磁控溅射和电子束蒸发工艺都在持续创新。一方面,磁控溅射技术正朝着提高沉积速率、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设备结构和工艺参数,开发新型靶材和气体组合,提升工艺效率和性能。另一方面,电子束蒸发也在改进薄膜均匀性和致密度方面寻求突破,如采用扫描电子束、增加辅助热源等方式,改善薄膜质量。
此外,两种工艺的融合也成为研究热点。将磁控溅射与电子束蒸发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混合镀膜工艺,有望在保证薄膜质量的同时提高沉积效率,满足未来半导体芯片制造对金属化层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也将为这两种工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新型高导电性、低电阻的金属合金材料,需要适配的镀膜工艺进行制备,推动磁控溅射和电子束蒸发技术不断革新。
综上所述,磁控溅射和电子束蒸发在半导体芯片金属化层镀膜工艺中各有优劣,它们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两种工艺将不断优化升级,为芯片制造技术的进步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