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级精密制造的半导体芯片领域,真空镀膜技术如同一位隐形的 “纳米建筑师”,在微观尺度上构建着芯片的核心结构。原子层沉积(ALD)与物理气相沉积(PVD)作为其中的两大核心工艺,各自凭借独特的技术特性,支撑着芯片性能的持续突破。从 2nm 制程的晶体管栅极绝缘层,到先进封装中的金属互连网络,这些精密薄膜的沉积精度与质量,直接决定了芯片的功耗、速度与可靠性。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一、原子层沉积(ALD):纳米级的 “分子绘画”
原子层沉积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芬兰,其核心原理基于自限制性化学反应,通过周期性的气体脉冲实现原子级精确沉积。简单来说,ALD 的沉积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先驱体气体通入反应腔室,吸附在基底表面;第二步,惰性气体吹扫,去除未反应的多余气体;第三步,另一种反应气体通入,与已吸附的先驱体发生化学反应;第四步,再次用惰性气体吹扫,清除反应副产物,至此完成一个沉积周期。
原子层沉积技术原理示意图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这种逐层生长的模式赋予 ALD 极高的均匀性和保形性。在 3nm 及以下先进制程中,晶体管栅极的高介电常数(High-k)介质层厚度仅为几纳米,ALD 能够精确控制薄膜厚度至原子层级,误差不超过 0.1nm,有效降低栅极漏电流,提升芯片性能。此外,在深宽比高达 10:1 以上的高深宽比通孔(TSV)结构中,ALD 也能实现均匀的薄膜覆盖,保障芯片三维集成的可靠性。
然而,ALD 并非完美无缺。其逐层沉积的特性导致沉积速率较慢,以 HfO₂介质层为例,单周期沉积厚度仅 0.05-0.1nm,制备 10nm 薄膜需耗时数十分钟。此外,ALD 设备与工艺对气体纯度、反应温度等参数极为敏感,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影响薄膜质量,这使得 ALD 技术的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某些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应用。
当前,相关技术正朝着MW - PEALD,也就是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的方向演进。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利用微波能量激发等离子体,通过周期性交替引入前驱体和反应气体,在基底表面实现原子级别的薄膜沉积。设备能够精准控制工艺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和等离子体功率等主要参数,确保所制备薄膜在厚度、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具备优异一致性。
厦门毅睿科技自主研发的面向7nm以下先进工艺的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MW-PEALD)系统,技术核心为谐振导波腔,利用2.45GHz微波电源激发高密度、均匀的低温等离子体,实现了大尺寸晶圆条件下薄膜厚度和界面质量的精准可控,能够有效降低器件制造过程中界面缺陷及颗粒污染等问题。
面向7nm以下先进工艺的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MW-PEALD)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二、物理气相沉积(PVD):物质形态的 “物理重构”
与 ALD 的化学沉积不同,物理气相沉积(PVD)通过物理手段实现薄膜制备,主要包含蒸发、溅射和离子镀三种技术。蒸发沉积是最早应用的 PVD 技术,通过加热使靶材汽化,蒸汽在基底表面凝结成膜;溅射沉积则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原子或分子脱离并沉积到基底上;离子镀结合了蒸发与溅射的优势,在沉积过程中引入离子束,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
热蒸发
磁控溅射工作原理图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PVD 技术的优势在于高速沉积与优异的电学性能。在芯片制造中,PVD 常用于金属互连层的制备,如铜互连工艺中,磁控溅射技术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数百纳米厚的铜种子层沉积,为后续电镀工艺提供良好的导电基底。此外,PVD 制备的金属薄膜具有低电阻率、高致密度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信号传输损耗,满足芯片高速运行的需求。
厦门毅睿科技溅镀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不过,PVD 也存在局限性。相较于 ALD,PVD 的薄膜均匀性与保形性较差,在复杂三维结构中难以实现均匀覆盖,可能导致局部厚度不足或过量,影响芯片性能。同时,溅射过程中产生的二次粒子轰击可能对基底造成损伤,尤其在处理脆弱的半导体材料时,需额外采取防护措施。
三、ALD 与 PVD 的协同与竞争
在实际芯片制造中,ALD 与 PVD 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互补协作。以 FinFET 晶体管的制造为例,ALD 用于制备高可靠性的栅极绝缘层,确保栅极对沟道的精确控制;PVD 则负责沉积栅极金属层,实现高效的电流传输。这种分工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技术的优势,推动芯片性能不断提升。
随着芯片制程向 1nm 及以下演进,两种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ALD 需要进一步提升沉积速率,降低成本;PVD 则需突破薄膜均匀性的瓶颈,满足复杂结构的沉积需求。同时,二者都在探索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如 ALD 与化学气相沉积(CVD)结合的混合沉积技术,以及 PVD 与原子层沉积交替进行的 “原子层溅射” 技术,旨在创造性能更优的薄膜材料。
多腔体自动传输蒸镀/溅镀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四、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
在半导体产业追求 “更小、更快、更节能” 的驱动下,真空镀膜技术将持续创新。一方面,ALD 与 PVD 设备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工艺参数,实现薄膜质量的实时监控与反馈调节;另一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将拓展镀膜技术的应用边界,如二维材料、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薄膜制备,为下一代芯片技术提供可能。
此外,随着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化重构,国产真空镀膜设备与工艺的自主化进程加速。国内企业已在 ALD 设备核心部件、PVD 磁控溅射源等领域取得突破,未来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原子层级的精确控制到宏观性能的极致追求,ALD 与 PVD 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工艺的革新,更是半导体产业持续进步的缩影。在这场纳米级的技术竞赛中,真空镀膜技术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为人类探索更微小、更智能的芯片世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