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在纳米尺度材料制备领域,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技术凭借其原子级精准控制能力,已成为推动半导体、催化、能源等前沿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作为一种基于自限制表面化学反应的薄膜沉积方法,ALD 通过精确控制反应物分子与基底表面的交互过程,实现薄膜厚度、成分及结构的高度可控性,其技术特性对现代精密制造工艺具有革命性意义。
从反应机理层面剖析,ALD 过程基于周期性的四步反应循环:前驱体脉冲通入、表面饱和化学吸附、惰性气体吹扫、第二前驱体反应与副产物清除。
原子层沉积技术原理示意图
以典型的氧化铝(Al₂O₃)薄膜沉积为例,三甲基铝(TMA)作为铝源前驱体,在载气携带下进入反应腔室,通过化学吸附作用与基底表面的羟基(-OH)基团发生单分子层反应,形成 Al-O 键并释放甲烷(CH₄)副产物。由于表面活性位点的有限性,该反应具有自限制特性,即当表面羟基完全消耗后,反应自动终止。随后,高纯氩气(Ar)对腔室进行吹扫,清除未反应的 TMA 分子及副产物。紧接着,水汽(H₂O)作为氧源通入,与已吸附的 TMA 分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Al₂O₃薄膜并释放乙烷(C₂H₆)。再次经惰性气体吹扫后,完成一个完整沉积周期。通过循环上述步骤,薄膜以单原子层为单位逐层生长,理论上可实现 Å 级(0.1nm)的厚度精度控制。
相较于传统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ALD 的自限制反应机制赋予其显著技术优势。CVD 过程依赖于气态反应物在高温下的热分解与表面扩散,沉积速率受温度、气压、气体流量等多参数耦合影响,难以实现亚纳米级厚度控制;而 ALD 通过分子级反应控制,在具有高深宽比(>100:1)的纳米结构(如半导体通孔、MEMS 器件深槽)内,仍能保持优异的台阶覆盖率(>95%)与厚度均匀性(±5% 以内)。这种原子尺度的精确性,使其成为先进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艺。
当前,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MPALD)已渐趋发展成熟。微波等离子体具有高密度、低电子温度和高反应活性的特点,可有效促进前驱体分解和薄膜的致密生长,从而显著提升沉积速率和材料质量。
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身科研实力,自主研发出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MPALD)。该系统借助微波能量激发等离子体,以周期性交替的方式引入前驱体与反应气体,于基底表面达成原子级别的薄膜沉积。在工艺过程中,此设备能够精确调控温度、压力、气体流量以及等离子体功率等关键参数,从而确保所制备的薄膜在厚度、成分以及物理化学性能等维度均展现出卓越的一致性。该系统的显著优势在于具备高效的等离子体激发能力以及卓越的工艺控制水准,尤其适用于制备高纯度、低缺陷密度且需低温沉积的薄膜。与传统射频等离子体相比,微波等离子体拥有更高的激发效率与均匀性,这有利于在较低的基底温度条件下实现高质量薄膜的快速生长。同时,它还能有效降低热应力对材料结构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热敏感基底的应用范畴。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在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演进中,ALD 技术的战略价值尤为突出。随着集成电路制程向 3nm 及以下节点推进,传统二氧化硅(SiO₂)栅极氧化层因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的漏电流激增问题日益严峻。ALD 技术通过沉积高介电常数(高 k)材料(如 HfO₂、ZrO₂),在保持等效氧化层厚度(EOT)的同时,有效降低栅极漏电流达 2 个数量级,显著提升晶体管性能与芯片集成度。此外,在先进封装领域,ALD 制备的氮化钛(TiN)阻挡层与铜互连层,可将界面扩散速率降低至传统工艺的 1/10,大幅提升 3D IC 封装的电气可靠性与热稳定性。
在材料科学的交叉应用领域,ALD 技术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潜力。在催化材料制备方面,通过在多孔载体(如 γ-Al₂O₃、TiO₂)表面原子级沉积贵金属(Pt、Pd)活性位点,可实现金属负载量精确控制(<1wt%)与纳米颗粒均匀分散,使催化剂的本征活性提升 3-5 倍。以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为例,ALD 沉积的 Pt-Pd 双金属纳米层,可将起燃温度(T50)降低 50-80℃,显著提升低温催化效率。在储能领域,ALD 技术通过在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沉积 5-10nm 的 LiPON 固态电解质薄膜,可将电极界面阻抗降低 60%,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性。
来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使用ALD技术在5 μm厚的TiO2纳米管(TNT)内外壁上均匀沉积了4、 8和16 nm的SnO2层,用于电化学检测NO2气体。
尽管 ALD 技术具备显著优势,但其工业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单循环沉积速率(通常 < 0.1nm/min)限制了大规模生产效率,尤其在大面积薄膜制备场景下矛盾更为突出;另一方面,ALD 设备对前驱体蒸气压、反应温度、气体流量等参数的精密控制要求,导致设备成本高昂(单台设备成本约 100-300 万美元),维护复杂度显著增加。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正通过开发新型超临界流体前驱体、微波增强 ALD 等技术,将沉积速率提升至 0.5-1nm/min;同时,设备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降低设备运维成本,推动 ALD 技术向产业化深度发展。
作为纳米制造领域的核心使能技术,ALD 在原子尺度上构建材料微观结构的能力,正持续推动半导体、能源、生物医疗等产业的技术革新。随着工艺优化与设备创新的不断突破,ALD 技术有望在未来量子计算、柔性电子、纳米生物器件等前沿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支撑作用,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