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锂 / 钠电池作为关键储能技术,其性能与生产效率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电极制备工艺作为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正在经历深刻的技术革新。涂布、辊压、分切等传统工艺不断升级,狭缝挤压涂布、激光模切等新工艺崭露头角,为提升极片质量与生产效率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锂 / 钠电池因化学特性与应用场景的差异,在电极制备工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适配性。深入解析这些工艺的技术升级与适配差异,对推动锂 / 钠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涂布工艺:从传统到狭缝挤压的跨越
涂布工艺是将电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上,形成具有特定厚度和性能的电极涂层,其质量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
传统涂布工艺如刮刀涂布,通过刮刀控制浆料在集流体上的涂布厚度,操作相对简单,但在涂布精度、速度和均匀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电池对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需求的提升,狭缝挤压涂布工艺逐渐成为主流。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小型刮刀涂布机,适用于百克级试验
狭缝挤压涂布技术,是将电极浆料通过精密加工的狭缝模具,在一定压力下均匀挤出并涂覆在高速运行的集流体上。该工艺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涂布精度极高,可精确控制涂层厚度在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这对于实现电池高能量密度至关重要,因为精确的涂层厚度能够优化电极的活性物质负载量,提升电池的容量。其次,涂布速度快,能够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效率的要求,相比传统涂布工艺,生产效率可大幅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再者,狭缝挤压涂布的均匀性极佳,能有效减少涂层厚度的偏差,确保电池性能的一致性,降低电池组内单体电池之间的性能差异,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转移式涂布机
来源:厦门毅睿官网
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宁德时代在其锂电池生产线上大规模采用狭缝挤压涂布工艺,通过对模具设计、浆料配方和涂布参数的精确调控,实现了极片涂层厚度偏差控制在 ±2μm 以内,大幅提高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辊压工艺:提升电极压实密度与性能
辊压工艺是对涂布后的极片进行碾压,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增强电极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电动对辊机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传统辊压设备在精度和控制能力上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当前高性能电池对极片压实密度均匀性和一致性的严格要求。新型辊压设备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高精度的辊筒加工工艺,实现了对辊压过程的精确控制。
现代辊压设备配备了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和反馈辊压过程中的压力和极片厚度变化,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时调整辊压参数,确保极片压实密度的高度均匀性。同时,采用先进的辊筒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减少辊筒表面的磨损和变形,保证辊压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纳科诺尔研发的宽幅高速辊压设备,通过优化辊筒结构和传动系统,实现了辊压速度的大幅提升,同时保证了极片压实密度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有效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合适的辊压工艺对于锂 / 钠电池性能提升显著。在锂电池中,优化的辊压工艺可使电极压实密度达到理想状态,减少电极内部的孔隙率,提高电子传导速率,从而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能量密度。对于钠电池而言,由于钠离子半径较大,适当的辊压工艺能够改善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促进钠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高钠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分切工艺:从机械到激光模切的变革
分切工艺是将连续的极片按照设计尺寸进行裁切,得到符合要求的单个极片,分切精度直接影响极片的尺寸精度和电池的组装质量。
传统机械分切方式采用刀具进行切割,在分切过程中容易产生毛刺、边缘变形等问题,影响极片的质量和电池的安全性。激光模切作为一种新型分切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机械分切。
激光模切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对极片进行瞬间熔化和汽化,实现高精度的切割。该工艺具有无接触、无毛刺、切割边缘整齐光滑等优点,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机械分切带来的边缘缺陷,提高极片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激光模切可以通过编程实现复杂形状的切割,满足不同电池设计对极片形状的多样化需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在实际生产中,海辰储能通过在其锂电智能制造产线中引入激光模切技术,实现了极片分切精度控制在 ±0.05mm 以内,大大提高了极片的尺寸精度和一致性,进而提升了电池的组装质量和性能稳定性,使电池的良品率达到 97% 以上,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显著。
不同工艺在锂 / 钠电池生产中的适配差异
锂 / 钠电池由于化学性质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在电极制备工艺上存在一定的适配差异。
在材料特性方面,锂电池的电极材料种类丰富,如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每种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各异,对涂布、辊压等工艺参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钴酸锂电池对涂布精度和辊压压实密度要求极高,以保证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而磷酸铁锂电池则更注重电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工艺上需要确保涂层厚度和压实密度的均匀性。对于钠电池,其电极材料如硬碳、层状金属氧化物等,与锂电池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存在差异。钠离子半径较大,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速度相对较慢,因此钠电池电极制备工艺需要更注重优化电极结构,提高钠离子的扩散效率。在涂布工艺中,可能需要调整浆料配方和涂布参数,以获得更有利于钠离子传输的电极涂层结构;在辊压工艺中,要精准控制压实密度,避免因过度压实导致钠离子传输通道受阻。
从应用场景来看,锂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这些应用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速度和循环寿命要求较高。因此,锂电池电极制备工艺侧重于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这些性能指标,如采用高精度的狭缝挤压涂布和精确控制的辊压工艺来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钠电池由于成本低、资源丰富和良好的低温性能,在储能和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储能领域对电池的成本和安全性更为关注,钠电池在电极制备过程中,可以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适当优化工艺以降低成本,如在分切工艺中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激光模切方案;在低速电动车领域,对电池的功率特性和低温性能有一定要求,钠电池电极制备工艺可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如通过优化辊压工艺来改善电极在低温环境下的导电性和离子传输性能。
锂 / 钠电池电极制备工艺中的涂布、辊压、分切等核心工艺正经历着从传统到新型技术的升级变革。狭缝挤压涂布、激光模切等新工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极片质量与生产效率。同时,由于锂 / 钠电池在材料特性和应用场景上的差异,电极制备工艺也呈现出不同的适配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工艺将持续优化,为锂 / 钠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电极制备工艺 #辊压机 #新能源电池 #涂布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