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SM International宣布其ALD设备获台积电2nm GAA工艺认证
2025年2月,ASM的Pulsus™ G10 ALD系统通过台积电认证,将用于其2nm GAA(环绕栅极)工艺中的关键栅极堆叠步骤。该系统在HfO₂高k介质和TiN金属栅极沉积中实现了埃米级(Å)厚度均匀性(<1%偏差),满足GAA纳米片结构的3D保形性要求。这标志着ALD在2nm以下逻辑芯片量产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2.Lam Research发布150:1深宽比DRAM电容ALD工艺
2025年3月,Lam推出新型Striker®FE ALD反应腔,专为下一代DRAM电容设计(深宽比>150:1)。新型Striker®FE ALD反应腔采用新型锆基前驱体和脉冲气流技术,在超高深宽比结构中实现ZrO₂/Al₂O₃叠层介质的纳米级均匀覆盖,漏电流降低40%。未来将瞄准美光、SK海力士等厂商的1βnm DRAM量产需求。
3.IMEC利用ALD突破GaN器件界面缺陷难题
2025年4月,IMEC开发低温PE-ALD(等离子体增强ALD)工艺,在GaN HEMT表面沉积AlN/SiNₓ复合钝化层。通过原位氢等离子体预处理将界面态密度降至10¹⁰cm⁻²eV⁻¹以下,动态导通电阻改善5倍,为6G射频和电动汽车用GaN器件的可靠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东京电子(TEL)推出面向3D NAND的“选择性ALD”量产方案
2025年1月,TEL发布Triase™ SELECTIVE模块,首次将无掩模选择性ALD应用于3D NAND的台阶接触孔金属化工艺。在钨(W)填充前,仅在硅接触面选择性沉积TiN粘附层(厚度2nm),避免介电层污染,减少刻蚀步骤30%,加速了500+层3D NAND量产效率。
5.斯坦福大学实现ALD生长2D MoS₂晶体管阵列
2025年5月,斯坦福大学团队利用空间限域ALD技术,在8英寸晶圆上直接生长单层二硫化钼(MoS₂),均匀性>95%。集成ALD HfO₂栅介质(等效氧化层厚度EOT=0.8nm),制备的MoS₂晶体管开关比达10⁸,性能媲美硅基器件,为后硅基半导体提供可扩展的制造路径。
6.三星采用ALD铁电HfO₂打造神经形态芯片
2025年3月,三星在IEDM 2025公布基于ALD沉积的掺杂HfO₂(HZO)铁电薄膜的神经突触器件。通过精确控制Zr/Hf比例和晶粒取向,实现>10¹²次擦写耐久性,能耗低至10fJ/脉冲,将用于低功耗AI边缘计算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