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各国通过政策补贴、立法和国际合作争夺技术主导权。美国《CHIPS 法案》提供 527 亿美元补贴,重点支持先进制程和 AI 芯片研发,同时加强出口管制,限制对华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出口。欧盟《芯片法案》计划投入 430 亿欧元,目标 2030 年占全球市场 20%,并组建 9 国 “半导体联盟”,聚焦 2nm 以下制程、第三代半导体和 AI 芯片架构。英飞凌德累斯顿晶圆厂获批 9.2 亿欧元补贴,成为德国《国家半导体战略》的首个落地项目,构建车规芯片全产业链。
中国通过 “自主可控” 战略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国家大基金二期重点投资设备、材料和制造环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联合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临港建设 12 英寸晶圆厂,聚焦成熟制程扩产;合肥长鑫、福建晋华在 DRAM 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逐步摆脱对国外 IP 和 EDA 工具的依赖。2025 年国产 EDA 工具国产化率有望达 25%,华大九天、概伦电子等企业在模拟电路和良率优化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进入台积电供应链。
厦门毅睿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MPALD),可实现<±3%的均匀沉积,微波频率:2.45±0.025 GHz,微波功率:≥3KW连续可调。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卡脖子”难题不仅,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更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提供保障。
厦门毅睿-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
厦门毅睿科技-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系统
政策博弈加剧产业链重构。美国限制 14nm 以下 EDA 软件出口,迫使中国加速自主工具研发;欧盟要求 28nm 以下工艺设备出口需特别许可,强化本土供应链韧性。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取消 91% 的关税并暂停 24% 关税,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贸易松绑。与此同时,各国通过碳足迹审计、技术防火墙等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产业,英飞凌晶圆厂每季度接受欧盟碳足迹突击审计,台积电采用 “欧盟设备优先” 原则,本土设备占比需≥65%。
政策驱动下,半导体产业正从全球化分工向区域化集群演进。美国主导的 “芯片四方联盟”(Chip4)、欧盟的 “芯片联盟”、中国的 “自主可控” 战略形成三大板块,技术标准、供应链安全和市场准入成为竞争焦点。未来十年,政策将持续塑造产业格局,技术主权的争夺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国家安全和全球治理话语权。
#行业发展##厦门毅睿科技##芯片##半导体##薄膜沉积##原子层沉积##ald##芯片制程##真空镀膜##镀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