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半导体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巨头相继宣布 2nm 及以下工艺进入量产阶段。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原子级精度(约 0.1-0.3nm)尺度上实现晶体管制造,单芯片可集成超过 250 亿个晶体管,性能功耗比提升 20% 以上,为 AI、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颠覆性技术提供底层支撑。本文将从技术突破、产业竞争、制造挑战及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一里程碑式进展。
厦门毅睿科技薄膜沉积设备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传统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在 3nm 节点后遭遇物理极限:鳍片厚度接近 10 原子层,量子隧穿效应导致漏电率激增。2nm 工艺引入全环绕栅极(GAA)技术,通过纳米线或纳米片结构将栅极完全包裹沟道,使电流控制精度提升至原子级。例如,台积电 N2 工艺采用纳米片架构,漏电率较 3nm FinFET 降低 80%,晶体管密度提升 15%。英特尔 18A 工艺的 RibbonFET(纳米带晶体管)进一步将单元高度压缩至 180nm,在相同面积下实现 25% 的性能提升或 36% 的功耗降低。
为解决高密度布线带来的供电瓶颈,2nm 工艺引入背面供电网络。台积电 A16 节点(1.6nm)将电源轨迁移至晶圆背面,释放正面 75% 的布线资源,使信号传输层间距扩大 40%,电磁干扰降低 20%。英特尔 PowerVia 技术通过纳米 TSV 连接背面金属层,电压降从传统方案的 50mV 锐减至 20mV,实测功耗削减 30%。这种架构革新尤其适用于 AI 芯片,例如英伟达 Blackwell Ultra GPU 若采用 2nm 背面供电技术,算力密度有望突破 5PetaFLOPS。
2nm 以下工艺依赖 ASML 新一代 High-NA EUV 光刻机(数值孔径 0.55),其单次曝光分辨率达 8nm,是传统 EUV(0.33NA)的 2 倍。台积电已订购 35 台 High-NA 设备,用于新竹宝山和高雄晶圆厂的 2nm 产线建设。然而,单台设备成本高达 3.5 亿美元,且全球年产能仅约 50 台,导致 2nm 晶圆制造成本突破 1.5 万美元 / 片,较 5nm 工艺翻倍。
台积电 N2 工艺于 2025 年下半年正式量产,初期月产能 5 万片,客户包括苹果(A20 芯片)、AMD(MI400 加速器)、博通(网络处理器)等。其纳米片架构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 10%-15%,良率超过 60%,显著优于 3nm 初期的 55%。凭借成熟的设计生态和 3DFabric® 封装技术,台积电在 2nm 市场占据先发优势,预计 2026 年市占率超 70%。
英特尔 18A 工艺(1.8nm)采用 RibbonFET+PowerVia 组合,在 1.1V 电压下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25%,低压场景(0.75V)仍保持 18% 的性能优势。其首款外部客户(传闻为亚马逊 AWS)的流片已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完成,目标直指数据中心 CPU 和 AI 加速器市场。尽管制造经验稍逊,英特尔通过 IDM 2.0 战略整合设计与制造,试图以性能差异化打破台积电垄断。
三星 2nm 工艺(SF2)计划 2025 年第四季度量产,采用第三代 GAA 技术,性能较 3nm 提升 12%,功耗降低 25%。然而,其试产良率仅 40%,远低于台积电的 60% 和英特尔的 55%。为争夺市场,三星推出 SF2X/SF2Z 等细分版本,分别针对高性能计算和汽车电子,并计划 2026 年推出搭载背面供电的 SF2Z 节点。
背面供电技术要求晶圆减薄至 100 纳米以下(仅为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并通过原子层沉积实现 3 纳米级键合对准。台积电高雄厂引入 ASML 的实时激光干涉系统,将键合误差控制在 ±3 纳米以内,但设备成本增加 30%。此外,晶圆减薄导致热膨胀系数失配,需通过梯度退火工艺将局部应力降低 60%,否则晶体管迁移率将下降 8%。
ASML 的 High-NA EUV 光刻机年产能仅约 50 台,且 70% 订单被台积电包揽。英特尔和三星为确保 2nm 产能,分别与 ASML 签订独家供应协议,导致中小代工厂难以获取设备。例如,日本 Rapidus 虽与 IBM 合作开发 1nm 工艺,但因无法获得 High-NA 设备,量产时间推迟至 2028 年。
2nm 晶圆制造成本达 1.5 万美元 / 片,是 5nm 的 2 倍。为平衡成本,台积电推出 “N2+N3” 混合工艺,在逻辑单元用 2nm 提升性能,存储单元保留 3nm 降低成本。这种策略使苹果 A20 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提升 15%,同时流片成本降低 12%。
台积电 N2 工艺已被英伟达选为 Blackwell Ultra GPU 的候选方案,单卡算力预计突破 5PetaFLOPS,较 H100 提升 3 倍。英特尔 18A 工艺的 Clearwater Forest 处理器采用 128 核设计,AI 推理性能达 2000TOPS,专为超算和大模型训练优化。
苹果 A20 芯片采用台积电 N2 工艺,晶体管数量超 250 亿,AI 算力达 120TOPS,支持实时 4K 视频生成和 AR/VR 多任务处理。其 N2NanoFlex 设计允许动态调整模块密度,游戏场景下性能提升 15%,待机功耗降低 40%。
蔚来自研的神玑 NX9031 芯片采用 5nm 车规工艺,而下一代 L4 级芯片计划采用 2nm 工艺,单颗算力将突破 1000TOPS,支持多传感器融合和城市道路全自动驾驶。台积电已与特斯拉合作开发 2nm 车规 MCU,预计 2027 年量产。
IBM “Kookaburra” 量子处理器采用 2nm 工艺制造耦合量子点阵列,相干时间达 1 毫秒,支持 1386 量子比特的并行计算。其封装技术通过 3D 堆叠实现量子比特间皮米级对准,误差小于 0.1nm。
台积电计划 2026 年量产 A16(1.6nm)工艺,通过背面供电技术使性能再提升 8-10%,功耗降低 15-20%,专为 HPC 和 AI 芯片设计。英特尔则押注 CFET(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将 n 型和 p 型晶体管垂直堆叠,密度提升 2 倍,计划 2028 年量产 1.2nm 节点。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开发的 AI 驱动原子级刻蚀仿真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势函数实现 60 万原子级大体系的刻蚀轮廓推演,将工艺误差控制在 0.1nm 以内,为碳纳米管和二维材料的应用铺平道路。台积电已在实验室实现碳纳米管晶体管跨导超硅 CMOS,未来或与硅基芯片形成互补。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升级导致 2nm 设备供应受限,倒逼中芯国际加速 28nm 成熟工艺迭代,并联合华为开发 RISC-V 架构的 2nm 替代方案。与此同时,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 2nm 工厂将于 2026 年投产,试图平衡地缘风险与市场需求。
2nm 及以下工艺的量产,不仅是半导体物理极限的突破,更是人类工程能力的巅峰之作。从 GAA 晶体管到背面供电,从 High-NA EUV 到原子级仿真,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在重新定义 “更小、更快、更高效” 的行业标准。随着 1nm 以下工艺研发的加速,半导体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这不仅是制程节点的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乎算力霸权、产业安全和技术自主的全球竞赛。未来十年,谁能在材料、工艺、生态的三重维度建立优势,谁就能主导下一个 “原子级计算” 时代。
#厦门毅睿科技 #行业发展 #半导体 #ald #薄膜沉积 #原子层沉积 #ald #真空镀膜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