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沉积设备行业(半导体)现状: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一、技术分类与市场格局:CVD 主导,ALD 崛起

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装备,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229.24 亿美元,占晶圆制造设备总支出的 22%。按技术路径划分,化学气相沉积(CVD)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 75%,其中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占 33%,原子层沉积(ALD)占 11%,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占 11%。物理气相沉积(PVD)主要用于金属薄膜沉积,占比约 19%。

全球竞争高度集中:应用材料(AMAT)、泛林集团(Lam)、东京电子(TEL)三家企业占据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超 80% 份额。在 CVD 领域,AMAT、Lam、TEL 形成 “三足鼎立”;PVD 市场中,AMAT 以 43% 的市占率绝对领先;ALD 市场则由 TEL 和 ASM International 主导。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4 年销售额达 3532.36 亿元,同比增长 36.96%,但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不足 20%,尤其是 ALD 设备仍高度依赖进口。

二、技术趋势:先进制程与新兴应用重塑需求

1. 先进制程推动精度革命
3nm 及以下节点对薄膜沉积提出严苛要求:

  • 高 k 介质与金属栅极(HKMG):ALD 设备需在 3nm 节点实现原子级厚度控制,例如台积电 3nm 工艺中,ALD 沉积的氧化铪(HfO₂)薄膜厚度仅 0.8nm,均匀性误差 < 0.05nm。

  • 三维结构填充:3D NAND 堆叠层数突破 512 层,每层薄膜厚度需控制在 5-8nm,ALD 与 CVD 协同工艺成为主流。例如,长江存储 Xtacking 3.0 技术采用 ALD 沉积电荷俘获层,使 6Tb SSD 的耐久性提升至 1200 次 P/E 循环。

  • 铜互连技术:PVD 设备在 3nm 节点需实现 20nm 线宽的铜籽晶层沉积,应用材料的 Endura 平台通过磁控溅射 + 离子束辅助技术,将铜膜粗糙度控制在 0.5nm 以下。

2. 先进封装与第三代半导体催生增量市场

  • Chiplet 与 TSV 封装:CoWoS 等先进封装技术要求薄膜沉积设备支持微米级铜互连层(RDL)沉积。拓荆科技推出的 Flowable CVD 设备,通过液态前驱体流动填充 TSV 深孔,填充率达 99.9%,已用于长电科技 4nm 先进封装产线。

  • SiC/GaN 功率器件:8 英寸 SiC 外延层沉积需精确控制碳硅原子比,中微公司的 MOCVD 设备通过实时气体流量监测,将 C/Si 比波动控制在 ±0.01,助力比亚迪 SiC 逆变器良率提升至 90%。

  • 新兴应用场景:量子芯片制造中,ALD 设备需沉积表面粗糙度 < 0.3nm 的铌(Nb)薄膜,厦门毅睿科技的微波 ALD 系统通过等离子体优化,将粗糙度降至 0.2nm,相干时间突破微秒级。

三、国产替代进程:技术突破与生态重构

1. 头部企业差异化突围

  • 拓荆科技: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27%,Flowable CVD 设备在长江存储 3D NAND 产线实现量产,薄膜应力控制达 ±20MPa,较国际水平提升 30%。其研发的微波等离子体 ALD 系统,在 12 英寸晶圆上实现单原子层沉积,厚度均匀性误差 < 1%。

  • 北方华创:28nm PVD 设备通过中芯国际验证,铜互连薄膜的台阶覆盖率达 98%,成本较进口设备低 35%,2024 年出货量突破 50 台。

  • 陛通半导体:独创 “小亮旋转” 技术,在 PECVD 设备中实现晶圆边缘薄膜厚度 ±1.5% 的均匀性,已用于华虹集团 55nm BCD 工艺产线,良率提升 2%。

  • 厦门毅睿: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在室温至150°C区间即可产生高浓度活性自由基,完美满足柔性基底与深紫外器件对“低温-高质”薄膜的要求。系统采用微波源与全金属腔体的精妙匹配,彻底杜绝石英污染,确保杂质背景< 1 ppm。结合自限性表面反应、数字流量精密控制及原位(in-situ)监测技术,实现膜厚及掺杂精度达±1 Å(埃)

厦门

厦门毅睿科技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

首创

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内部

2.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支持薄膜沉积设备研发,2024 年对拓荆科技、北方华创等企业注资超 80 亿元。本土晶圆厂扩产加速国产替代:中芯国际 2024 年新增 28nm 产能 5 万片 / 月,其中 30% 设备采购自国产厂商;长江存储二期项目中,国产薄膜沉积设备占比提升至 25%。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 80 亿美元,国产化率有望达 25%。

四、挑战与未来:技术壁垒与生态协同

1. 核心瓶颈亟待突破

  • 零部件依赖:真空泵、射频电源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10%,某国产分子泵使用寿命(5000 小时)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

  • 工艺 Know-How:5nm 以下节点的 HKMG 沉积工艺,海外厂商已迭代 3 代,而国产设备尚处研发验证阶段。

  • 国际认证周期:台积电、三星的设备认证需 2-3 年,国产厂商需通过 “本土验证 - 海外试点 - 批量采购” 三步走策略突破。

2. 创新路径与生态构建

  • 材料 - 设备协同:清华大学与北方华创联合开发的高纯度硅烷前驱体,使 PECVD 沉积速率提升至 500nm/min,缺陷密度降至 0.1 个 /cm²。

  • 模块化设计:拓荆科技推出的 FlexCVD 平台,可快速切换 PECVD、ALD、Flowable CVD 等模块,单台设备支持逻辑、存储、功率器件多场景应用,研发效率提升 40%。

  • 绿色制造:厦门毅睿科技的微波 ALD 系统采用低温沉积(<200℃),能耗较传统 ALD 降低 60%,并减少 90% 的化学废弃物排放。

五、新兴领域:从量子芯片到光伏制造

1. 量子计算:IBM 的 Eagle 量子处理器需沉积表面粗糙度 < 0.3nm 的超导薄膜,ALD 设备通过优化前驱体脉冲时序,将铌膜粗糙度降至 0.2nm,相干时间提升至 1.2μs。
2. 光伏产业:TOPCon 电池的隧穿氧化层沉积中,国产 PECVD 设备采用线性气流设计,将二氧化硅薄膜均匀性误差控制在 ±1.2%,成本较进口设备低 25%,市占率已超 40%。
3. MEMS 传感器:博世的加速度计采用国产溅射设备沉积 AlN 压电薄膜,应力控制在 ±50MPa 以内,灵敏度一致性提升 30%,良品率突破 95%。

结语

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的关键期。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持续领跑,但中国厂商通过差异化创新(如拓荆科技的 Flowable CVD、陛通半导体的 “小亮旋转” 技术)和政策支持(大基金三期)逐步突破壁垒。未来,随着 3D NAND 堆叠层数突破 1000 层、量子芯片进入商用验证阶段,薄膜沉积设备需在原子级精度、多材料兼容、绿色制造等领域持续突破。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将达 450 亿美元,中国厂商有望占据 30% 份额,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力量。



#厦门毅睿科技 #芯片 #半导体 #台积电 #薄膜沉积 #pvd #cvd #ald #真空镀膜




返回上一级
推荐阅读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基于自限制表面反应的薄膜制备技术,通过交替脉冲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逐层生长原子级精度的薄膜。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前驱体与基底表面的化学吸附饱和特性,实现单原子层的可控沉积。每个反应循环包含四个步骤:前驱体A脉冲、惰性气体
半导体如何改变世界?从手机到医疗,揭秘其7大核心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一、半导体的应用无处不在1.计算与通信: CPU/GPU(电脑/手机处理器)、内存、存储芯片、通信芯片(WiFi/蓝牙/5G)。2.消费电子: 手机、平板、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智能手表。3.工业与汽车: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汽车引擎控制、安全气囊、ABS、自动驾驶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
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国方案出炉,优势在哪里?
中国在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提出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方案,凭借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设计,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颠覆性材料特性解决行业痛点负热膨胀与结构自修复能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首次发现富锂锰基材料在受热时呈现反常收缩(负热膨胀)的特性中国科学院。这种特性可通过温度或电化学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MPALD)的核心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1.核心概念:原子层沉积:首先,需要理解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什么。ALD 是一种精密的薄膜沉积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交替、自限制的表面化学反应,在基底上逐层生长薄膜。每个反应循环通常包含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步骤:前驱体A脉冲:第一种前驱体
薄膜沉积,这门在微观尺度上“添砖加瓦”的精妙艺术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科技的核心领域,从微小的芯片到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从手机屏幕到航天器的防护层,一种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着无数创新——这就是薄膜沉积技术。它如同微观世界的精密“画笔”,在各类基底表面“绘制”出厚度从纳米到微米级的超薄材料层,赋予基体全新的光学、电学、机械或化学
ALD赋能未来产业
当台积电在其最新的2纳米制程中精准控制原子级薄膜厚度时,当特斯拉4680电池通过纳米涂层显著提升能量密度时,当柔性折叠屏手机呈现前所未有的耐用性时——在这些尖端技术的幕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正悄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可精确控制薄膜厚度与成分的表面工程技术,ALD通过交替通入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
软包电池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当我们打开智能手机、启动新能源汽车,甚至使用便携式储能设备时,软包电池凭借其轻薄柔韧的形态,悄然成为现代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载体。随着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断突破,新一代软包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存储的未来图景。&n
我国清华大学研制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突破“内存墙”瓶颈
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宣布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核心意义在于验证并推进了“存算一体”这一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范式。第一章:以下是其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一 、突破“内存墙”瓶颈,实现计算能效的指数级提升
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未来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材料体系方面,富锂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在电池设计方面,结构创新(如CTP、刀片电池)和系统集成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智能化也是重要趋势,通过植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此外,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替代技
真空镀膜,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
真空镀膜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这种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将材料以原子或分子形式沉积到基材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多样化,真空镀膜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多个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工具。电子与半导体行业在电子与半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377469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