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装备,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229.24 亿美元,占晶圆制造设备总支出的 22%。按技术路径划分,化学气相沉积(CVD)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 75%,其中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占 33%,原子层沉积(ALD)占 11%,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占 11%。物理气相沉积(PVD)主要用于金属薄膜沉积,占比约 19%。
全球竞争高度集中:应用材料(AMAT)、泛林集团(Lam)、东京电子(TEL)三家企业占据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超 80% 份额。在 CVD 领域,AMAT、Lam、TEL 形成 “三足鼎立”;PVD 市场中,AMAT 以 43% 的市占率绝对领先;ALD 市场则由 TEL 和 ASM International 主导。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4 年销售额达 3532.36 亿元,同比增长 36.96%,但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不足 20%,尤其是 ALD 设备仍高度依赖进口。
1. 先进制程推动精度革命
3nm 及以下节点对薄膜沉积提出严苛要求:
高 k 介质与金属栅极(HKMG):ALD 设备需在 3nm 节点实现原子级厚度控制,例如台积电 3nm 工艺中,ALD 沉积的氧化铪(HfO₂)薄膜厚度仅 0.8nm,均匀性误差 < 0.05nm。
三维结构填充:3D NAND 堆叠层数突破 512 层,每层薄膜厚度需控制在 5-8nm,ALD 与 CVD 协同工艺成为主流。例如,长江存储 Xtacking 3.0 技术采用 ALD 沉积电荷俘获层,使 6Tb SSD 的耐久性提升至 1200 次 P/E 循环。
铜互连技术:PVD 设备在 3nm 节点需实现 20nm 线宽的铜籽晶层沉积,应用材料的 Endura 平台通过磁控溅射 + 离子束辅助技术,将铜膜粗糙度控制在 0.5nm 以下。
2. 先进封装与第三代半导体催生增量市场
Chiplet 与 TSV 封装:CoWoS 等先进封装技术要求薄膜沉积设备支持微米级铜互连层(RDL)沉积。拓荆科技推出的 Flowable CVD 设备,通过液态前驱体流动填充 TSV 深孔,填充率达 99.9%,已用于长电科技 4nm 先进封装产线。
SiC/GaN 功率器件:8 英寸 SiC 外延层沉积需精确控制碳硅原子比,中微公司的 MOCVD 设备通过实时气体流量监测,将 C/Si 比波动控制在 ±0.01,助力比亚迪 SiC 逆变器良率提升至 90%。
新兴应用场景:量子芯片制造中,ALD 设备需沉积表面粗糙度 < 0.3nm 的铌(Nb)薄膜,厦门毅睿科技的微波 ALD 系统通过等离子体优化,将粗糙度降至 0.2nm,相干时间突破微秒级。
1. 头部企业差异化突围
拓荆科技: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27%,Flowable CVD 设备在长江存储 3D NAND 产线实现量产,薄膜应力控制达 ±20MPa,较国际水平提升 30%。其研发的微波等离子体 ALD 系统,在 12 英寸晶圆上实现单原子层沉积,厚度均匀性误差 < 1%。
北方华创:28nm PVD 设备通过中芯国际验证,铜互连薄膜的台阶覆盖率达 98%,成本较进口设备低 35%,2024 年出货量突破 50 台。
陛通半导体:独创 “小亮旋转” 技术,在 PECVD 设备中实现晶圆边缘薄膜厚度 ±1.5% 的均匀性,已用于华虹集团 55nm BCD 工艺产线,良率提升 2%。
厦门毅睿: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在室温至150°C区间即可产生高浓度活性自由基,完美满足柔性基底与深紫外器件对“低温-高质”薄膜的要求。系统采用微波源与全金属腔体的精妙匹配,彻底杜绝石英污染,确保杂质背景< 1 ppm。结合自限性表面反应、数字流量精密控制及原位(in-situ)监测技术,实现膜厚及掺杂精度达±1 Å(埃)
厦门
厦门毅睿科技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
首创
首创大尺寸微波等离子ALD系统内部
2.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支持薄膜沉积设备研发,2024 年对拓荆科技、北方华创等企业注资超 80 亿元。本土晶圆厂扩产加速国产替代:中芯国际 2024 年新增 28nm 产能 5 万片 / 月,其中 30% 设备采购自国产厂商;长江存储二期项目中,国产薄膜沉积设备占比提升至 25%。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 80 亿美元,国产化率有望达 25%。
1. 核心瓶颈亟待突破
零部件依赖:真空泵、射频电源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10%,某国产分子泵使用寿命(5000 小时)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
工艺 Know-How:5nm 以下节点的 HKMG 沉积工艺,海外厂商已迭代 3 代,而国产设备尚处研发验证阶段。
国际认证周期:台积电、三星的设备认证需 2-3 年,国产厂商需通过 “本土验证 - 海外试点 - 批量采购” 三步走策略突破。
2. 创新路径与生态构建
材料 - 设备协同:清华大学与北方华创联合开发的高纯度硅烷前驱体,使 PECVD 沉积速率提升至 500nm/min,缺陷密度降至 0.1 个 /cm²。
模块化设计:拓荆科技推出的 FlexCVD 平台,可快速切换 PECVD、ALD、Flowable CVD 等模块,单台设备支持逻辑、存储、功率器件多场景应用,研发效率提升 40%。
绿色制造:厦门毅睿科技的微波 ALD 系统采用低温沉积(<200℃),能耗较传统 ALD 降低 60%,并减少 90% 的化学废弃物排放。
1. 量子计算:IBM 的 Eagle 量子处理器需沉积表面粗糙度 < 0.3nm 的超导薄膜,ALD 设备通过优化前驱体脉冲时序,将铌膜粗糙度降至 0.2nm,相干时间提升至 1.2μs。
2. 光伏产业:TOPCon 电池的隧穿氧化层沉积中,国产 PECVD 设备采用线性气流设计,将二氧化硅薄膜均匀性误差控制在 ±1.2%,成本较进口设备低 25%,市占率已超 40%。
3. MEMS 传感器:博世的加速度计采用国产溅射设备沉积 AlN 压电薄膜,应力控制在 ±50MPa 以内,灵敏度一致性提升 30%,良品率突破 95%。
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的关键期。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持续领跑,但中国厂商通过差异化创新(如拓荆科技的 Flowable CVD、陛通半导体的 “小亮旋转” 技术)和政策支持(大基金三期)逐步突破壁垒。未来,随着 3D NAND 堆叠层数突破 1000 层、量子芯片进入商用验证阶段,薄膜沉积设备需在原子级精度、多材料兼容、绿色制造等领域持续突破。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将达 450 亿美元,中国厂商有望占据 30% 份额,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力量。
#厦门毅睿科技 #芯片 #半导体 #台积电 #薄膜沉积 #pvd #cvd #ald #真空镀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