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5 年的短暂低迷到 2018 年的万亿颗出货量巅峰,从 2019 年的贸易冲击到 2021 年的 "缺芯潮",再到 2024 年销售额突破 6000 亿美元 —— 半导体行业的十年间,每一次起伏都镌刻着周期的印记。如今,在多重力量的角力中,这个支撑现代科技的基石产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等待着下一个增长拐点的到来。
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需求、技术与外部环境交织的复杂舞步。2015-2018 年的第一个周期,完美演绎了 "需求唤醒 - 产能释放 - 繁荣顶点" 的经典路径:PC 与通信终端贡献超六成需求,存储器成为最大推手,DRAM 在 2017 年以 76.8% 的增速点燃行业热情,最终推动 2018 年全球出货量首破 1 万亿颗。
2019-2022 年上半年的第二轮周期,则充满了黑天鹅的突袭。贸易摩擦让 2019 年销售额创下 2001 年以来最大跌幅,存储芯片销售额暴跌 32.6%;而 2020 年疫情的双面性更为戏剧 —— 供应链受阻的同时,线上经济爆发推动逻辑芯片两位数增长,2021 年 "缺芯潮" 更是将行业推至 5000 亿美元新高度,汽车集成电路销售额一年暴涨 34.3%。
2022 年下半年至今的第三轮调整,则凸显了行业自我修复的韧性。尽管 2023 年初仍被阴霾笼罩,但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已悄然启动:2024 年 8 月月度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DRAM 销售额同比激增 82.6%,存储板块连续 4 个季度价格回升,产能利用率稳定在 80%-90%。十年三轮周期证明,半导体行业的每一次低谷,都孕育着对新需求的响应与技术突破的渴望。
当前行业的博弈,正围绕着 "压力" 与 "动力" 的平衡展开。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如同悬顶之剑,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曾导致 2022-2023 年库存积压,地缘贸易摩擦更让产业链时刻绷紧神经;技术瓶颈亦不容忽视,3nm、2nm 制程面临的量子隧穿效应与散热难题,让芯片性能提升的边际成本持续高企;而产能建设的 2-4 年周期差,又容易造成 "扩张即过剩" 的悖论。
厦门毅睿最新研发成果-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MW-PEALD)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
突出特点在于高效的等离子体激发能力和出色的工艺控制水平,特别适合于高纯度、低缺陷密度和低温沉积薄膜的制备。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卡脖子”难题不仅,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更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提供保障。
但破局的力量同样汹涌。AI 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最强劲的引擎:英伟达市值突破 3.6 万亿美元的背后,是数据中心对 GPU、HBM 等高性能芯片的渴求,Deepseek 大模型的热度更让算力芯片市场持续升温;新兴应用的广度同样惊人,新能源汽车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激增,物联网设备对低功耗芯片的胃口日益扩大,5G 基站建设推动射频芯片升级;政策与产业整合则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芯片法案》吸引巨头建厂,中国国家大基金加速国产替代,企业并购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预测为行业注入信心:2025 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 69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2%。从细分领域看,存储芯片的走势尤为关键 ——2024 年下半年供需平衡的基础上,2025 年 AI 驱动的需求爆发可能引发结构性紧缺,价格上涨通道已然打开。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技术与需求的共振。当 3nm 制程突破量子难题、二维材料实现量产应用,当汽车电子渗透率从当前的 30% 向 50% 冲刺,当 AI 服务器单机芯片需求量达到普通服务器的 10 倍以上,半导体行业将从 "规模增长" 转向 "价值增长"。
或许在未来 1-2 年,当 AI 算力需求、新兴应用放量与技术突破形成合力,半导体行业将正式告别调整期。但周期的本质从未改变,那些能在波动中锚定长期需求、持续投入技术创新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增长中占据先机 —— 这既是半导体行业的生存法则,也是其穿越周期、持续赋能科技进步的底层逻辑。
#行业发展 #厦门毅睿科技 #芯片 #半导体 #薄膜沉积 #原子层沉积 #ald #芯片制程 #真空镀膜 #镀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