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图
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已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电站、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核心动力源。然而,其安全性问题尤其是着火事故,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同比上升 12.3%,储能电站火灾事件虽占比不足 0.5%,但单次事故经济损失平均超过千万元。深入剖析锂电池着火的根本原因,构建全链条安全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课题。
锂电池的着火是电极材料、电解液、结构设计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电池内部发生热失控连锁反应的外在表现。
材料体系的内在风险是火灾事故的核心诱因。正极材料在过充状态下会发生晶格氧释放,三元材料(NCM)尤其高镍体系(NCM811)在 200℃左右即出现氧逸出,与电解液发生剧烈氧化反应,释放的热量可达 2000J/g 以上。负极材料在锂枝晶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刺穿隔膜造成正负极直接短路,这个过程伴随的局部焦耳热可瞬间使温度升至 300℃。电解液作为有机液态介质,由碳酸酯类溶剂(如 EC、DMC)组成,其闪点普遍低于 100℃,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 HF、CO 等有毒气体,同时与电极材料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形成 “放热 - 升温 - 更剧烈反应” 的恶性循环。
结构设计缺陷放大了安全隐患。极耳焊接工艺不良会导致接触电阻过大,在大电流充放电时产生局部过热,实测显示接触电阻超过 5mΩ 时,连续放电 30 分钟即可使焊点温度突破 150℃。隔膜的热收缩特性同样关键,传统聚乙烯(PE)隔膜在 120℃时收缩率可达 30%,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丧失会直接引发正负极接触短路。电池包的热管理设计缺陷更具危险性,当单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若散热通道设计不合理,热量在 5-10 分钟内即可蔓延至整个模组,形成 “热失控 propagation”(热扩散),使火灾规模呈几何级扩大。
外部滥用条件是触发火灾的重要推手。机械滥用中,针刺和挤压事故危害最大,当穿刺深度超过 5mm 时,极大概率造成隔膜破裂和电极短路,同时机械力会引发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剧烈摩擦反应。电气滥用方面,过充至 130% SOC(荷电状态)时,锂电池内部电压可达 4.6V 以上,此时正极材料结构崩塌释放的氧气与电解液反应速率是正常状态的 8 倍。 thermal abuse(热滥用)环境同样危险,当电池长期处于 60℃以上环境,即使没有充放电操作,电解液的分解速率也会显著加快,在密闭空间内形成爆炸性气氛。
解决锂电池着火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材料体系革新,构建本质安全的电池化学体系。
正极材料的安全化改性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包覆技术通过在三元材料表面形成 LiPO₃、Al₂O₃等无机保护层,可将材料的热失控起始温度提升至 250℃以上,同时减少 80% 的氧释放量。掺杂改性更具长效性,在 NCM 晶格中引入 Mg²⁺、Zr⁴⁺等离子,能增强结构稳定性,测试表明经 Mg 掺杂的 NCM622 材料,1C 循环 2000 次后的热失控概率降低至未改性材料的 1/5。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锰铁锂(LMFP)作为新型正极,其热分解温度高达 350℃,且分解热仅为三元材料的 1/3,虽然能量密度略低(160-180Wh/kg),但在储能领域已开始规模化应用。
负极材料的枝晶抑制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人造石墨通过优化颗粒形貌和表面改性,可使锂枝晶生长速率降低 60%,某企业研发的球形石墨负极,在 - 20℃低温充电条件下仍能保持界面稳定。硅基负极的复合化设计更具创新性,采用 Si/C 核壳结构并引入弹性粘结剂(如聚酰亚胺),能缓冲体积膨胀带来的应力,使循环过程中的枝晶生成量减少 75%。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碳材料作为新型负极保护层,其多孔结构可引导锂离子均匀沉积,实验显示采用该技术的电池,短路起火率下降至传统电池的 12%。
电解液的阻燃体系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添加 10%-15% 的磷系阻燃剂(如 TPP、DOPO),可使电解液闪点提升至 150℃以上,同时不显著影响离子电导率(保持在 10⁻³S/cm 级别)。离子液体电解液完全不燃,其阻燃等级达到 UL94 V-0 级,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某储能项目采用该电解液后,热失控临界温度提升至 180℃。固态电解质是终极解决方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如 Li₇La₃Zr₂O₁₂)不仅不燃,还能阻断锂枝晶生长,目前丰田等企业已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其热失控概率较液态电池降低 90% 以上。
编辑搜图
电池结构的安全设计需要贯穿从单体到系统的各个层级,形成协同防护机制。
单体电池的安全结构创新成效显著。陶瓷涂层隔膜通过在 PE 基材两侧涂覆 Al₂O₃或 SiO₂陶瓷层,使 150℃下的热收缩率控制在 5% 以内,同时穿刺强度提升至 200N/mm 以上。极耳的一体化设计消除了焊接隐患,采用超声波焊接工艺可使极耳接触电阻控制在 1mΩ 以下,大电流下的温升幅度降低 60%。防爆阀的精准触发是关键,新型刻痕式防爆阀可在电池内部压力达到 0.8-1.2MPa 时精确开启,泄放气体的同时避免电解液喷溅,响应时间控制在 0.1 秒以内。
电池模组的热隔离设计实现重大突破。气凝胶隔热层凭借 0.02W/(m・K) 的极低导热系数,成为模组间的理想屏障,厚度 5mm 的气凝胶可使热传递效率降低 90%,为消防系统争取宝贵的响应时间。液冷板的分布式布置优化了散热效率,采用蛇形流道设计的液冷系统,可使模组内各单体温差控制在 ±2℃,过温点出现概率下降 75%。压力传感器的实时监测网络能在热失控初期(0.1MPa 压力上升阶段)发出预警,配合自动灭火装置实现早期干预。
电池包的系统级防护构建最后防线。防爆箱体采用轻质合金材料,抗爆压力达到 1.5MPa,同时具备 2 小时以上的耐火极限,可有效遏制火灾蔓延。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如 FM-200)能在 10 秒内充满防护空间,通过阻断氧化反应终止燃烧,灭火效率是传统水基系统的 3 倍。智能 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算法升级至关重要,基于 AI 的热失控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电压、温度、内阻等 16 项参数,可提前 5-10 分钟预警潜在风险,准确率超过 95%。
锂电池的安全保障需要覆盖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生产制造环节的质量管控尤为关键。X 射线在线检测系统可识别极片对齐度偏差超过 0.5mm 的缺陷,确保叠片或卷绕工艺的精度。真空封装工艺将注液后的电池内部水分含量控制在 20ppm 以下,减少电解液水解产生的有害气体。100% 的充放电循环测试(3C 倍率)能筛选出早期容量衰减超过 5% 的不良品,从源头剔除潜在风险电池。
编辑搜图封装机
编辑搜图注液机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使用场景的安全规范逐步完善。电动汽车的充电安全要求明确,充电桩需具备过流、过压、过温三重保护,充电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当检测到温度异常升高(超过 5℃/min)时自动断电。储能电站的消防规范日益严格,采用 “舱级隔离 + 烟感早期预警 + 气体灭火” 的三级防护体系,同时电池舱与控制室的安全距离不小于 15 米。消费电子产品的过充保护电路强制标配,确保电池电压不超过 4.35V(针对三元体系)或 4.2V(针对磷酸铁锂体系)。
回收处置的安全流程不可或缺。退役电池的检测分级系统可准确识别容量衰减超过 20% 的电池,避免其流入非正规渠道。放电至 SOC 5% 以下的预处理工艺消除了带电作业风险,机械拆解过程采用惰性气体保护,防止电极材料暴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湿法回收工艺中,低温焙烧(300℃以下)替代传统高温熔炼,减少了电解液的燃烧风险,同时提高了锂、钴等金属的回收率。
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本质上是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的平衡艺术。随着固态电解质、无钴正极、智能 BMS 等技术的成熟,预计到 2030 年,锂电池的热失控概率将降低至目前的 1/100,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 90% 以上。行业的发展需要材料创新、结构优化与管理规范的协同发力,通过构建 “本质安全 + 过程防控 + 应急处置” 的三位一体安全体系,推动锂电池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载体。
#锂电池 #钠电池 #电池制备 #电池制备工艺 #电池 #电池材料研发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真空封装工艺 #厦门毅睿科技
#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