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涨价与AI芯片缺货的背后,一场跨越传统周期律的产业变革已拉开序幕。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正上演一场“冰与火”的协奏曲。DRAM产品价格单季暴涨21.3%,突破机构预测上限;英伟达市值冲破4万亿美元登顶全球第一;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存储厂商长鑫科技首次以量产身份加入全球竞争,其LPDDR5芯片打入小米、OPPO供应链——这些现象标志着半导体行业正式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而此轮周期的驱动力已从消费电子转向AI算力革命与地缘重构的双重引擎。
价格信号明确上行:DRAM合约价在2025年Q2创下21.3%的惊人涨幅,NAND闪存价格同步攀升超10%,美光甚至罕见地发出“全面涨价通知”,宣告卖方市场时代来临。
库存周期反转:经历两年去库存阵痛,中国手机与PC的DRAM库存从12周高位回落至7.5周的健康水位,为价格复苏铺平道路。
产能动态平衡:三星、SK海力士的持续减产与美光新加坡工厂突发断电事件,叠加AI服务器需求激增,共同推升存储芯片进入“量价齐升”通道。
这一轮周期与往昔截然不同:传统由智能手机驱动的需求模型,正被AI算力需求重构。
2025年半导体行业的“冰火共振”格局,本质是AI算力需求与传统消费电子需求的分化:
存储芯片高端化:HBM(高带宽内存)成为最大赢家。SK海力士HBM3E产能利用率达95%仍供不应求,美光将HBM市场规模预期上调至350亿美元。三大原厂全力押注2026年量产的HBM4,其12层堆叠结构可优化逻辑芯片设计,带宽较前代提升40%以上。
ASIC颠覆供应链:亚马逊、Meta等科技巨头自研AI芯片(ASIC)的浪潮,正将HBM需求从英伟达分散至定制化平台。预计2026年ASIC对HBM的采购占比将从10%跃升至30%,重塑全球存储巨头的客户结构。
端侧AI引爆新增量:中国智能家居设备的AI芯片搭载率突破18%,2025年Q2相关设备出货量环比激增43%。AI眼镜密集发布与荣耀手机采用兆易创新定制存储芯片,印证终端智能化趋势已进入爆发期。
当全球产业享受AI红利时,中国半导体企业正借周期之力突破技术封锁:
制造工艺突围:中芯国际14nm FinFET良率站上85%,支撑寒武纪第五代AI芯片量产;华大九天5nm EDA工具链突破使华为海思车规芯片研发周期缩短30%。
存储国产化破局:长鑫科技凭借13449项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其LPDDR5芯片打入主流手机链,推动中国DRAM市场自给率从空白升至15%。
资本与政策双驱动: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资本注入,瞄准设备材料国产化——当前国产化率不足25%,替代空间广阔。政策要求关键领域国产化率提升至80%,2025年底芯片自给率有望突破60%。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重构:RISC-V架构在物联网领域国产化率已达90%,研发周期较ARM缩短40%,中国借此避开x86/ARM生态壁垒。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沉积技术堪称核心步骤。在众多沉积技术之中,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技术展现出颇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微波等离子体具有高密度、低电子温度和高反应活性的特点,可有效促进前驱体分解和薄膜的致密生长,从而显著提升沉积速率和材料质量。该系统广泛适用于半导体、光电子、储能及传感器等领域,可用于高k介质、氧化物、氮化物及金属等多种薄膜材料的原子层沉积。
面向7nm以下先进工艺的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MW-PEALD)系统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面对先进制程封锁,产业通过架构与集成技术开辟新路径:
可重构芯片(RPU)崛起:清华团队研发的RPU芯片采用数据流架构,单模组算力达512TFLOPS,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推理,成本仅为英伟达方案的1/10。这类非GPU架构正以年均53.7%的增速扩张,2029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1.3万亿元。
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TCO) :清华大学尹首一教授提出的STCO方法,通过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技术的多环节协同,在成熟制程上实现性能突破。例如清微智能的TX81芯片通过3.5D集成技术,在非先进制程下达成4PFLOPS单机算力。
太空计算新战场:Microchip推出抗辐射FPGA芯片RTPF500ZT,通过航天级认证并集成RISC-V内核。低轨卫星星座与星载AI需求催生抗辐射芯片市场年增15%-20%,成为高壁垒增量市场。
新一轮周期伴随地缘政治与经济要素的深度交织:
美国政策松动的背后:英伟达特供中国市场的H20芯片、AMD的MI308加速器相继获出口许可,反映中国自主芯片性能逼近国际水平后,美国企业试图重返市场。
垂直整合加速:海光信息换股合并中科曙光,打造“芯片设计-服务器制造-算力服务”全栈闭环,直接对标英伟达CUDA生态。合并后研发投入超60亿元,剑指全球第三大AI算力供应商。
产能过剩隐忧:28nm成熟制程扩产激进,但硅光子中试线、量子芯片等创新技术已在为下一轮产业爆发蓄力。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存储芯片的涨价潮与AI芯片的缺货现象,短期看是供需错配的周期反应;长期则揭示出产业底层逻辑的变革——AI算力成为水电般的基础设施,而地缘政治加速供应链区域化。
随着HBM4量产、端侧AI普及与国产设备渗透率突破临界点,这一轮上行周期可能持续至2027年。当英伟达的市值神话与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60%的数据并列时,一个属于“双轨制半导体时代”的新秩序已然降临。
#原子层沉积#半导体#芯片#真空镀膜#镀膜#ald#pvd#薄膜沉积#半导体产业#厦门毅睿科技#国产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