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行业周期律:低谷徘徊,新拐点何时到来?

新能源电池行业作为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其发展轨迹始终伴随着周期性的起伏波动。从 2015 到 2024 这十年间,行业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周期轮回,市场规模从千亿元级别跃升至万亿级别。如今,行业正处在新旧周期交替的关键节点,下一个增长拐点的轮廓逐渐清晰却又充满变数。


跌宕起伏: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周期过往

2015-2018 年:从培育期到爆发期

2015 年,新能源电池行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受限于技术瓶颈和基础设施不足,全年市场规模仅为 3200 亿元。当时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足 150Wh/kg,难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2016 年,随着三元锂电池技术突破 200Wh/kg 门槛,叠加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码,行业迎来首次爆发,全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78%。2017 年,动力电池装机量突破 50GWh,其中三元电池占比达到 58%,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超过 60%。2018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200 万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行业规模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 1.2 万亿元。


2019-2022 年上半年:震荡中前行

2019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引发行业阵痛,动力电池价格同比下降 18%,部分二线企业陷入亏损。但同年储能市场开始发力,5G 基站备用电源需求增长带动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逆势增长 23%。2020 年疫情爆发初期,行业供应链中断导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不足 40%,但下半年居家办公催生的储能需求推动行业快速复苏,全年市场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2021 年全球 “缺芯潮” 蔓延至电池领域,碳酸锂价格从 4 万元 / 吨飙升至 20 万元 / 吨,动力电池企业集体扩产,行业规模同比增长 65% 达到 2.5 万亿元。2022 年上半年,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暴涨,氢氧化锂价格突破 50 万元 / 吨,行业利润率攀升至历史峰值,但产能过剩的隐患已悄然埋下。

2022 年下半年 - 2024 年:调整期的阵痛与复苏

2022 年三季度起,动力电池产能集中释放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碳酸锂价格从 56 万元 / 吨暴跌至 20 万元 / 吨,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2023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降至 60% 以下,部分企业启动减产计划,磷酸铁锂电池价格同比下降 40%。但储能电池需求异军突起,全年出货量增长 120%,成为支撑行业的重要力量。2024 年二季度起,随着原材料价格企稳和新能源汽车出口回暖,行业逐步复苏,6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45GWh,全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3 万亿元。

迷雾重重:探寻新拐点的阻碍因素

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

碳酸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始终是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2022 年碳酸锂价格一年内暴涨 300% 又暴跌 70%,导致电池企业成本核算难度加大。上游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刚果(金)占据全球钴产量的 70%,智利控制着 60% 的锂资源,地缘政治冲突极易引发供应链危机。当前锂资源产能扩张周期与需求增长不同步,2024 年全球锂精矿预计过剩 20%,但 2026 年可能再度出现供应缺口。

技术路线迭代风险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正面临多重变革。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无钴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加速迭代,企业技术投入面临沉没风险。2023 年全固态电池实验室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但量产成本是传统电池的 3 倍。钠离子电池虽然解决了资源约束问题,但能量密度始终难以突破 160Wh/kg,限制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加剧了行业阵痛,仅动力电池接口标准就有 13 种之多,阻碍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电池制备相关设备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官网

产能过剩压力持续

2021-2023 年行业扩张期,全球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超过 3TWh,是实际需求的 2.5 倍。2024 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 58%,部分企业甚至降至 30%。储能电池领域同样面临过剩风险,2023 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达到 600GWh,而实际需求仅 210GWh。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陷入价格战,2023 年动力电池均价同比下降 22%,行业平均毛利率从 25% 降至 18%。

曙光初现:驱动新拐点的积极力量

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

全球储能市场正以每年 45% 的速度增长,2024 年装机量预计突破 150GWh。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储能项目提供 30% 税收抵免,欧洲能源独立计划推动家庭储能需求激增,中国新型储能政策要求 2025 年达到 30GW 以上装机规模。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从三元转向磷酸铁锂,带动原材料需求结构变化,2023 年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到 78%。

技术创新多点突破

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 年丰田宣布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充电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钠离子电池在两轮车、低速车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宁德时代发布的钠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160Wh/kg,成本较锂电池低 30%。电池回收技术成熟度提升,2023 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 50 万吨,镍、钴、锂等金属回收率超过 95%,形成闭环产业链。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 2025 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350Wh/kg,欧盟《新电池法》推动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建立,美国《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投入 50 亿美元建设电池供应链。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布局电池产业集群,中国长三角地区形成从材料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美国中西部建立锂电产业走廊,欧洲在匈牙利、德国形成电池生产基地。

展望未来:新拐点何时降临

当前新能源电池行业正处于周期筑底阶段,多重积极信号预示着新拐点的临近。从需求端看,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35%,储能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双重驱动下行业需求有望保持 30% 以上增长。技术层面,固态电池预计 2027 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将打开行业增长空间。

原材料价格经过两年调整,已回归合理区间,2024 年碳酸锂价格稳定在 15 万元 / 吨左右,为行业盈利改善创造条件。产能过剩问题将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化解,预计 2025 年行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 75% 以上。据 GGII 预测,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 5 万亿元,储能电池突破 1 万亿元,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但需要警惕的是,行业复苏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可能抑制终端需求,技术路线突变可能引发产业洗牌,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扰乱供应链。企业需要把握储能、海外市场、技术创新三大主线,才能在新一轮周期中占据有利位置。新能源电池行业的新拐点已不再遥远,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将正式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



#行业发展 #厦门毅睿科技 #电池 #充电宝 #软包 #动力电池 #电池材料


返回上一级
推荐阅读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基于自限制表面反应的薄膜制备技术,通过交替脉冲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逐层生长原子级精度的薄膜。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前驱体与基底表面的化学吸附饱和特性,实现单原子层的可控沉积。每个反应循环包含四个步骤:前驱体A脉冲、惰性气体
半导体如何改变世界?从手机到医疗,揭秘其7大核心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一、半导体的应用无处不在1.计算与通信: CPU/GPU(电脑/手机处理器)、内存、存储芯片、通信芯片(WiFi/蓝牙/5G)。2.消费电子: 手机、平板、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智能手表。3.工业与汽车: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汽车引擎控制、安全气囊、ABS、自动驾驶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
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国方案出炉,优势在哪里?
中国在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提出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方案,凭借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设计,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颠覆性材料特性解决行业痛点负热膨胀与结构自修复能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首次发现富锂锰基材料在受热时呈现反常收缩(负热膨胀)的特性中国科学院。这种特性可通过温度或电化学
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MPALD)的核心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1.核心概念:原子层沉积:首先,需要理解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什么。ALD 是一种精密的薄膜沉积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交替、自限制的表面化学反应,在基底上逐层生长薄膜。每个反应循环通常包含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步骤:前驱体A脉冲:第一种前驱体
薄膜沉积,这门在微观尺度上“添砖加瓦”的精妙艺术
来源:厦门毅睿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科技的核心领域,从微小的芯片到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从手机屏幕到航天器的防护层,一种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着无数创新——这就是薄膜沉积技术。它如同微观世界的精密“画笔”,在各类基底表面“绘制”出厚度从纳米到微米级的超薄材料层,赋予基体全新的光学、电学、机械或化学
ALD赋能未来产业
当台积电在其最新的2纳米制程中精准控制原子级薄膜厚度时,当特斯拉4680电池通过纳米涂层显著提升能量密度时,当柔性折叠屏手机呈现前所未有的耐用性时——在这些尖端技术的幕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正悄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可精确控制薄膜厚度与成分的表面工程技术,ALD通过交替通入前驱体气体,在基底表面
软包电池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当我们打开智能手机、启动新能源汽车,甚至使用便携式储能设备时,软包电池凭借其轻薄柔韧的形态,悄然成为现代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载体。随着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不断突破,新一代软包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存储的未来图景。&n
我国清华大学研制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突破“内存墙”瓶颈
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宣布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核心意义在于验证并推进了“存算一体”这一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范式。第一章:以下是其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一 、突破“内存墙”瓶颈,实现计算能效的指数级提升
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未来锂电池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材料体系方面,富锂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在电池设计方面,结构创新(如CTP、刀片电池)和系统集成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智能化也是重要趋势,通过植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此外,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替代技
真空镀膜,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
真空镀膜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这种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将材料以原子或分子形式沉积到基材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多样化,真空镀膜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多个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工具。电子与半导体行业在电子与半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377469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