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领域,3nm 制程工艺已被视作当下芯片制造技术的 “天花板”。当摩尔定律在 3nm 节点处似乎遭遇物理极限的 “高墙”,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顿时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芯片在 3nm 极限之后的走向,得先理解这一极限产生的缘由。
随着芯片制程工艺朝着更小的尺寸推进,晶体管的栅极长度、鳍片间距等关键物理参数不断缩小。在 3nm 工艺下,晶体管栅极间距实际为 23 纳米,而在未来技术演进中,进一步减小这些参数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一方面,量子隧穿效应越发显著,电子不再受传统电路设计的束缚,容易 “穿墙而过”,导致漏电现象大幅增加,严重影响芯片的性能和功耗表现。另一方面,制造过程中的精度控制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偏差,都可能致使芯片良率大幅下降,进而推高生产成本,使得大规模量产变得举步维艰。
不过,即便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芯片技术的发展之路也绝非 “山穷水尽”,众多科研人员和企业正积极探寻破局之法,从多个维度勾勒出芯片未来发展的蓝图。
一、制程工艺的持续精进
芯片制造研究和工程机构 IMEC 发布的路线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按照其规划,行业将从台积电当前最先进的 3 纳米技术,稳步演进至 2027 年的 14 埃(1.4 纳米)技术,2029 年达到 10 埃(1 纳米),并持续砥砺前行,于 2039 年进入 2 埃以下(小于 0.2 纳米)的节点。
在光刻技术层面,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将不断升级革新,成为突破 0.2 纳米以下制造目标的 “利刃”。它能够利用更短波长的光线,实现更为精细的电路图案刻画,为芯片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晶体管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革浪潮。2027 年左右,FinFET 晶体管将逐步让位于纳米片晶体管,纳米片晶体管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电子迁移率,有效提升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和性能。到了 2031 年,叉片晶体管将闪亮登场,其新颖的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晶体管的性能和功耗表现。随后,互补 FET 的应用将使晶体管密度瞬间翻倍,大幅提升芯片的计算能力。
从 2037 年起,芯片部分材料将向二维化发展,借助先进的材料沉积技术,实现晶体管内部原子级厚度的材料片。这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材料的电阻,提高电子传输效率,还能进一步缩小芯片的体积,降低功耗。与此同时,芯片底部数据和电源互连技术也将持续升级,从基本的背面互连逐步迈向更复杂、高效的全局互连和局部信号线背面互连,确保芯片内部数据传输的高速、稳定。
薄膜沉积设备(来源:厦门毅睿科技)
二、异构集成与小芯片(Chiplet)技术
当制程工艺推进愈发艰难,异构集成和小芯片技术成为了突破物理极限的 “奇兵”。异构集成打破了传统单一芯片的设计思路,它允许将不同功能、不同制程工艺的芯片或芯片模块,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
小芯片技术则是异构集成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它将复杂的芯片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小芯片,每个小芯片专注于特定的功能,如计算、存储、通信等。这些小芯片可以采用最适合其功能需求的制程工艺进行制造,然后再通过 2.5D 或 3D 封装技术,将它们集成在同一封装体内。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降低芯片制造的难度和成本,还能提高芯片的良率和可维护性。
例如,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计算单元可能需要采用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来提升计算性能,而存储单元则可以使用相对成熟的制程工艺来降低成本。通过小芯片技术,将这两种不同需求的芯片模块高效集成,既能满足人工智能应用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成本。据预测,2023 年至 2028 年,2.5/3D 封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22%,这无疑表明小芯片技术正引领着芯片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三、新型材料与器件的探索
为了突破 3nm 物理极限,科学家们积极投身于新型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期望找到能够替代传统硅基材料的 “新宠”。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像石墨烯、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丰富电学性能等特点,在 1 纳米的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有望突破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极限。以石墨烯为例,它的电子迁移率极高,能够实现超高速的电子传输,这对于提升芯片的运行速度具有极大的潜力。而且,二维材料的原子级厚度使其在减小芯片尺寸、降低功耗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除了二维材料,量子器件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量子比特(qubit)作为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量子特性,能够实现传统比特无法比拟的并行计算能力。量子芯片的研发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的关注。一旦取得重大突破,量子芯片有望为计算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开启全新的计算时代。
四、架构创新与计算范式变革
在硬件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芯片架构的创新以及计算范式的变革也为芯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数据存储与计算单元分离导致的 “存储墙” 问题,限制了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型的存算一体架构应运而生。
存算一体架构打破了传统存储和计算分离的模式,将计算功能融入存储单元中,实现了数据的就地计算,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带来的延迟和能耗。这种架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对数据处理速度和能耗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例如,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存算一体芯片能够快速对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大大提高了识别速度和准确率。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范式也在逐渐发生变革。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计算范式,对芯片的计算能力和架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应运而生,它通过优化架构和算法,能够高效地执行神经网络的计算任务,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了远超传统通用处理器的性能。
当芯片制作抵达 3nm 物理极限,这并非是芯片发展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全新征程的起点。通过制程工艺的持续创新、异构集成与小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材料与器件的深入探索以及架构创新与计算范式的变革,芯片产业有望在未来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科技的持续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厦门毅睿科技# #芯片制造 #半导体 #集成电路 #先进制程 #薄膜沉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