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锂电池作为一种关键的能源存储设备,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到引领交通变革的电动汽车,再到支撑能源转型的储能系统,锂电池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工作原理与结构
锂电池,准确来说是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可逆嵌入和脱出。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通过电解液穿过隔膜,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此时外部电源为电池提供能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起来;放电过程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出,经过电解液回到正极,同时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电流,为外接设备供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部分组成。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LiCoO₂)、磷酸铁锂(LiFePO₄)、镍钴锰酸锂(NCM)等,不同的正极材料赋予电池不同的性能特点。负极一般选用石墨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能够容纳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电解液是含有锂盐的有机溶剂,它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了导电介质。隔膜是一种微孔聚合物薄膜,其作用是物理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
二、性能优势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它能够存储更多的能量。例如,与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高出数倍,这使得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能够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
长循环寿命: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锂电池仍能保持较高的容量。一般的锂离子电池在经过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容量才会下降到初始容量的 80% 左右,这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电池的实用性。
工作电压高:锂电池的单体工作电压通常在 3V 以上,远高于镍镉电池(1.2V)和镍氢电池(1.2V),这使得在相同的用电设备中,使用较少数量的锂电池就能满足电压需求,简化了电路设计。
自放电小:锂电池的自放电率较低,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电量损失相对较小。这一特性使得锂电池在备用电源等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
无记忆效应:与镍镉电池不同,锂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用户无需在使用前进行刻意的完全放电和充电操作,使用更加方便,电池寿命也不会因不正确的充放电方式而受到严重影响。
锂电池用对辊机(来源:厦门毅睿科技)
#厦门毅睿科技 #锂电池 #软包电池实验线 #电池